如果林如海没有熬过去,黛玉成为了孤女,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同意这门婚事的。
现在丈夫看上了王信。
探春不是自己的亲女儿,这些年自己倒也没有亏待她,哪怕多半是她的原因,这丫头实在是太聪明了,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正因为她聪明。
哪怕她嫁给了王信,也当知道她最需要谁的支持。
娘家不够得势的女人,有儿子,特别是成器的儿子还好,要是没有儿子,那王熙凤就是下场。
相信她看得明白。
何况为母则强。
有了自己的子女,她更应该知道如何去做,难不成指望她那小门小户,连个强势亲戚都没有的生母?
盘算了片刻,王夫人松了口。
“儿女的婚姻大事,当由老爷做主。”
贾政闻言露出笑容。
王夫人还是一脸平静,看不出喜乐。
贾政最不喜欢这样的王夫人,不愿意多留,没有了其他话说,随后就离开了。
等贾政走后,王夫人看着安静的屋内,倒也习惯,只是想到了妹妹一家。
原先。
妹妹一家看中了王信。
只是当时的王信人微言轻,才是都司而已,没想到短短两三年过去,竟然成为了参将,而且是独领一方的大将,连哥哥都拿他无可奈何。
妹妹一家也因为哥哥的原因,放下了这门婚事。
妹妹一家又要指望自己这个姐姐,还要指望哥哥,当然不敢违逆。
自己却不同。
哥哥已经很难爬起来,官场上的位置多重要,王夫人看着丈夫多年在一个职位上蹉跎。
同样是林如海病重差点一命呜呼的那年。
府里才有了许多人来拜访,好多自己都不知道的文官。什么叫一个萝卜一个坑,这就是了,哪怕人心中的地位,也是排序的紧密。
林如海死了,才轮得到自己的丈夫出头。
那时不少人提议要全力扶持自己的丈夫,先去外地历练几年,然后调回京,一放一回,官就升起来了,等林如海好转,这些人也就不怎么来了,更不再提此事。
贾政坐在客厅里,派人去请府里的几位请客相公。
想到为女儿的打算,不禁想到当年,长子娶了国子监祭酒的女儿,是自己最高兴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自家未来一片坦诚的仕途。
不过终归不亏。
长媳出自书香门第,一门心思教养贾兰,贾兰小小年纪却表现出众,有如此的孙儿,贾政并不是很难过了。
宝玉虽然懒散,但是天赋的确惊人。
再加上个乘龙快婿。
“虽然很多人嘲讽自己做事不通实物,奈何自己的命好啊。”贾政忍不住得意。
妹夫林如海,亲家公国子监祭酒。
三个儿子里,庶子顽劣,其余两个嫡子却都不错,还有一个不错的庶女。
贾政嘴角忍不住露出笑容。
不久。
程日兴,詹光,单聘仁,卜固修,胡斯来,王尔调,嵇好古等人先后到齐,不知道所谓何事,贾政一五一十的告知。
“政老爷如何有此念头?”
程日兴试探道。
贾政性子单纯,没有看透程日兴的试探,实话实说道:“我也是看了如海的书信。”
众人越发好奇,怎么又扯到林如了呢。
“如海的信里说了些王信的事,认为王信必然有大出息,既然如此,连如海都看重此人,我才有了现下的想法。”贾政笑道。
“王信做事虽然勤勉,可不守规矩,做事越多,得罪人越多,只怕政老爷招此人为婿,日后会沾染不少的麻烦。”程日兴不太认可。
大家纷纷点头。
王信是府里的客人,走的是武夫的路子,平日里接触也不多,但是对此人,众人还是下过功夫的。
“有才能的人如过江之鲫,并不是否认此人有才,只怕此人走不长远。”
“他自己也就算了,等成了政老爷的女婿,到时候政老爷想甩也甩不掉。”
众人你一言我一言。
认可王信的人并不多。
“只一件事,王信不向京城输送银两,也不让他手下输送,他倒是出淤泥而不染,大家谁敢亲近他?多少人的眼中钉。”
“好人不一定有好结局,和光同尘啊。”
贾政迟疑了片刻,又摇了摇头。
“王信的确与众不同,要是常人,早已灰飞烟灭,奈何此人不是常人,又懂分寸,且能隐忍,那就前途不可限量了。”
贾政把如海的话向众人转述。
“官场上多了这样一个实人,而且是能解决问题的人,朝廷必然要用的,无论谁当家都会用,就算捏着鼻子也会用。”
众人明白了林如海的意思。
嵇好古闻言感慨道:“还是如海兄看得通透。”
如那张吉甫。
王信与张吉甫非亲非故,倒头来,张吉甫还不是大用王信。
关键是王信不主动惹事,做事就做事,不沾染其他事,分寸感极强,做人又低调,年纪轻轻,如此性格和本事,委实难得。
经过贾政转述林如海的话,大家开始往这方面去琢磨,越琢磨越是这个道理。
主要是朝廷积弊日深,的确到了无法视而不见的地步。
之前的倭患,如今的胡患。
哪一样可以忽视?
乃至各大军镇尾大不掉,朝廷哪一派做主,都需要手里有王信这样又听话,又能干事的武夫。
更关键的是此人入了张吉甫的眼。
运气也重要。
还有林如海的关系。
天时地利人和。
嵇好古更关心一件事,认真问道:“此人能听话吗?”
贾政愣住了。
他倒是忽略此事。
王信有自己的主意,以前就连王子腾都敢顶撞,何况是如今,自己还真不一定能按下此人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