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明不是传统的商人,属于权商。
王信平静说道:“朝廷收税和徭役,是为了满足大周的需求,在大周的需求,与百姓的需求之间,需要的是平衡。”
<iframe class="game-frame" scrolling="false" src="https:///game/gameads.html?count=5&isday=1" style="width: 100%; overflow: hidden; display: block; margin: 0px auto; border: none; position: relative; z-index: 1; background: transparent; height: 550px;"></iframe>
周世明盯着王信。
王信不以为然,继续说道:“如今朝廷积弊日盛,难以革除,以至于年年亏空,于是有了加派。”
“加派是为了支持将军灭胡。”周世明反驳道:“东南的倭患才平息几年,东边的蛮祸,北边的胡乱,哪一头不需要钱?”
王信点点头。
没有反驳周世明的意见。
众人一时间分不清王信的想法,露出茫然的眼神。
王信顺着说道:“比如外敌入侵等情况,这种情况下,当然要特事特办,所以我称之为特殊情况,还可以称为战时状态。”
“战时状态?”
这下不光周世明,张辉李德兴等人也来了兴趣。
“战争状态下,当然是以赢得战争为首要目标,这个时候,全社会都要拿出自己的劳动价值,这是不可否认的。”王信笑道。
“说的好。”
李德兴拍手笑道。
说得通了。
张辉苦笑了起来,“道理是这个道理,可以朝廷自身的弊端,如果能做到将军所言程度的话以咱们大周的体量,如何又会被几十万的部落而烦恼。”
众人纷纷点头。
“所以这就是恶性的循环。”
“因为战时状态消耗的是社会总体劳动的剩余价值,坐吃山空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懂。”
等王信说完。
已经没有人再反驳。
哪怕是周世丰。
他毕竟也经商,不像纯粹的读书人,抱着圣人之言,约束自己,也约束别人。
元清的失败,完全是因为文明的失败,本身就是落后。
宋明的失败,完全是因为官员。
什么叫社会的蛀虫?
蛀虫不是一只不起眼的虫子,仿佛轻易的可以捏死,需要知道这是社会的虫子。
必然挖空一切。
多么高大的树木也会有挖空的那一天。
然后一碰就倒。
看着屹立于天地,世界上最大的一棵树,其实弱不可言。
大周的敌人多是几十万人口的部落。
对付这样体量小的敌人,甚至是对付倭寇的治安战,却长年累月的实质性战争状态,挖空整个社会的剩余劳动价值,终归会拖垮一切。
原因全是官员。
没有其他。
“所以诸位,你们是商人,天生的逐利,那么更应该注重手下伙计们的劳动剩余价值,哪怕我不说,你们也会这么干。”
有人露出笑声。
王将军刚才说的云里雾里,仔细一想,不就是让工人干更多的活,上班的时间更久么。
一千个人的活,一百个人干了。
不也是劳动价值增加了么。
听到笑声,王信没有生气。
人性就是如此。
“劳动剩余价值之外,还有市场需求,你们不要忘记了,如果劳动者没有需求,就算你们有再多的劳动价值也一分不值。”
王信清了清嗓子,说出自己真正的目的。
“聚众昌垄断了河套地区的采购权,身为市场最大的利益得失者,想问题必然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聚众昌的规模已经很大了。
没有人会为自己的利益作对。
李德兴与张辉默默对视了一眼,已猜到王信的想法。
周世明安静的抚了抚胡须。
王信提高了声音。
“聚众昌的最低工钱,我要求每个月不少于八钱,正式伙计的每个月工钱不得少于一两银子,每天干活时辰最长五个时辰,每年休假必须有九十天。”
有人下意识急了。
“学徒也要给工钱吗?”
“学徒也要给,每个月八钱,而且学徒期最多只能三个月,满了三个月,学徒没有出错的,聚众昌不能不要人家。”
一时间。
屋子里热闹了起来,声音逐渐变得喧哗。
有些人面色激动。
“嘭!”
突然。
一声拍桌子的声音,让所有人闭了嘴。
“诸位!”
“你们是想要挣钱!”
“还是想要当部落台吉那样的奴隶主!”
王信毫不客气的问道。
“我觉得将军说的对。”
“我支持将军。”
“将军说的有道理,聚众昌要做长远的买卖。”
很快。
许多人出声支持将军。
王信一一看在眼里,脸上露出笑容。
这下子,更多的商人改变态度。
识时务为俊杰。
将军手里有枪,人家讲客气,自己不能当真啊。
看了别人眼色上千年。
这点眼力见,商人们还是有的。
王信摇了摇头。
商人是逐利的,很多商人也是短视的。
谁也不比谁高尚。
封建官员能治理亿万人口的国家三百年,部落文明照样可以奴役亿万人口的国家三百年。
所以传统的读书人那一套。
的的确确是历史的垃圾。
宋明两朝不同政治气氛,同样的以文官为主的政治格局,已经是六百年的明证。
工业革命也有羊吃人。
百姓们活的惨不忍睹,但是不可否认商业带来的社会效益。
至于老百姓过得好。
他们要清楚,救世主是他们自己。
只有老百姓知道救自己,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同样是历史的明证。
指望官员,指望商人,依然指望别人,那么谁也挽救不了。
可自己既然来了。
总要做点什么。
王信一直在思考,什么是自己最大的优势。
离开扬州的时候,王信认为是自己的“能力”。
后来在京营,又来到大同。
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
王信明白了。
自己还没有忘本。
这才是自己最大的优势。
否则自己就不是自己了,而是另外一个被社会同化的普通将领,哪怕再有能力也依然那样,最终不过是俱往矣。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