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破而后立
人类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
终日劳碌奔波,蝇营狗苟,为衣食计,为田舍谋,为车马奔,为颜面役。
但是当“荣誉”和“责任”这类虚幻的事物加诸其身,便能让他甘愿付出代价,乃至生命。
而刘禅刚刚所提,折冲府取八户养一府兵,除了大约八户才凑到足够钱粮供养一名府兵外,更重要的东西便是“责任”与“荣誉”。
八户里,取一个各方面素质最棒的小子来当大汉的府兵。
这小子为了你们八户当兵,你们这八户因为这小子才享受到了高于普通平民的优待与荣耀,自然要为这小子提供兵器后勤,自然也会把这小子当成自家孩子来看待。
而八户父老的恩情与期望,又加诸于成为府兵的这小子身上。
这种荣辱与共,父老期望,很容易让府兵产生责任感与荣誉感。
这种责任感与荣誉感,将促使他们自我敦促,自我激励,平日里努力锤炼技艺,熟悉战阵旗鼓。
最后这些荣誉感、责任感与锤炼出来的技艺本领,又都转化为战场上强悍的战斗力。
当责任感与荣誉感加身,又则巨大的利益在前为饵,纵使是羌氐,轻易也不愿违逆军法部勒。
到了此时,董允、费祎、杨仪等一众臣属府僚也已全部坐了下来。
又尽皆怀着激荡亢奋之心,慎重地思考天子刚刚所说『录关西汉羌子弟为折冲府兵』之议。
毫无疑问,这项制度一旦实施,大汉恐怕直接就能得到至少四五千折冲府兵为己所用。
自董卓乱政,李傕郭汜祸乱关中后,仍生活在关西的大小豪强便都自拥部曲数百上千,建坞堡以自卫。
他们是拥有甲胄、刀兵、马匹、钱粮的。
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将自己的部曲与甲胄、刀兵、马匹等贵重之物献给大汉的。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部曲。
部曲的身份,介于普通百姓和奴婢之间,可以娶良人为妻,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财产。
除了人身依附于豪强,并给豪强交一部分田收,以此来躲避朝廷更高的税赋,更频繁的徭役外,与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区别。
天子以八户养一府兵之举,毫无疑问,一定会刺激关西豪强的部曲们主动联合起来,以八户为单位供养出一名折冲府兵。
如此一来,这八户部曲,势必要主动找大汉的官僚登记户口。
大汉便顺理成章地从关西豪强手中拿到了一部分户口。
事实上,所谓荫户,很多时候并不是豪强巧取豪夺非要霸占户口。
而是百姓主动将田亩户口隐藏投献于宗族豪强之家,以此躲避朝廷高额的赋税与频繁徭役,也以此获得豪强提供的人身保护。
而一旦局势趋于稳定,朝廷开始提供保护百姓的职能,又向百姓提供更好的政策,这些荫户是愿意从豪强之家脱离出来,响应朝廷编户齐民、清丈田亩之策的。
所以不得不说,天子录陇右羌汉子弟为折冲府兵之举,实在可谓一举多得了。
既能得到一支精锐府兵,又能慢慢缓和汉羌之间的矛盾,还能得到部分荫户的户口。
待将来这批府兵立功勋转,还能成为天子最忠实的拥趸,拱卫天子。
一众臣僚越讨论,思路越清晰,越讨论越激动,扼腕而叹,抚掌而暂存。
丞相也已从随行的秘书郎手中取来竹帛笔墨,就地将天子刚刚所说的府兵之制细细记录下来。
又似乎是怕遗漏记错了什么,时不时递来竹帛,待天子确认无误后才又继续挥笔写就。
到了最后,简直忘记了还有大飨三军的犒赏仪式需要主持,直接就在柏梁台承露盘边上的木亭下,与一众府僚臣属,就天子刚刚所提府兵之制进行了一番议论。
热议许久,一众府僚臣属才终于就『府兵立何等战功当策勋几转』这种更加具体的问题开始了讨论。
有人说斩首一级策勋一转。
待策勋六转后,便增加难度,斩二级、三级,或者更多才算一转。
也有人说,策勋之制,当分等分类而计。
凡步卒阵斩敌首一级者,策勋一转,弓弩手毙敌于百步外者,当以双倍计功,若遇敌骑冲锋,陷阵破其锋锐者,纵未斩首,亦当记一转云云。
还有人说,当设“战势加成”。
凡夜袭破寨、断敌粮道、先登夺城、斩将夺旗等险战,策勋三转。
若以寡击众,如一千破五千者,虽斩首不过百级,全军皆策勋一转。
一时间众议纷纭。
丞相才终于看向天子,神色既喜悦又欣慰:“陛下这府兵之制可谓周详之至,想来,陛下心中早已想好了如何策勋了吧?”
刘禅见丞相此时竟比打了胜仗还要更开心几分,便也笑着颔首:“相父,我确实有一个粗略的方案。
“不论是鹰扬府还是折冲府,平日以一府二三百人聚在一起生活,一起训练。
“战时,也一起上战场。
“立功之时,也以集体为论。
“以寡击众,曰上阵。
“兵数相当,曰中阵。
“以众击寡,曰下阵。
“斩俘十之四,曰上获。
“斩俘十之二,曰中获。
“杀俘十之一,曰下获。
“上阵上获,五转之功。
“上阵中获,四转之功。
“上阵下获,三转之功。
“中阵上获,四转之功。
“中阵中获,三转之功。
“中阵下获,两转之功。
“下阵上获,三转之功。
“下阵中获,二转之功。
“下阵下获,一转之功。
“非但如此。
“斩俘四成虽是上获,却也要与该府府兵此战折损相抵。
“譬如折损二成,辄需斩俘六成方可算上获,依次类推。
“如此,便能保证他们战时不会故意弃战友于不顾,也能缓解汉羌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能够成为可以互相相信的战友。”
一众臣僚闻此,再度面面相觑,最后尽皆沉默思索起来。
丞相不知也在思索还是什么,静静地看着一脸认真的天子,目光久久不移。
一年前,他从成都前往汉中。
一年前,他给这位陛下写了一封《出师表》。
他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他说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他说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