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第七百四十三 封禅(大结局)
第746章 第七百四十三 封禅(大结局)
永惟十六年,四月槐序。
洛阳,紫微宫。
文思殿。
一身深绯色长袍的张大象,手里捧一本奏本,脚步匆匆的迈入了文思殿中。
他的目光飞快地在殿中掠过,西殿门口,新科榜眼杨炯,新科探王勃坐在两张矮几之后,快速的抄录文碟。
看到两个不过十五岁模样的少年,张大象眼底闪过一丝赞叹,永惟十六年甲子科科考的榜眼和探。
同样是皇帝永惟二年出生,同样在今年第一次参加科举,然后立刻就中举成为进士,而且在殿试当中名列前茅,又恰逢皇帝封禅之年,这二人就是祥瑞啊!
当时在长安时,朝中群臣都建议从二人之间择其一为本科状元,尤其更多的人倾向于杨炯。
杨炯文采更加强烈深厚,如果不是早年因为杨氏动荡耽搁了几年,说不定他早就已经做了状元。
也正是因为那段经历,他为人行事更加的沉稳。
相比于而言,王勃要更加少年意气些。
少年神童,天降祥瑞。
大唐从来没有十五岁就中举的天才人物,而且不是童子科,而是正儿八经的进士科。
这让每一个见到他们的人,都感到惊叹。
便是皇帝,也是在挣扎了许久之后,才将状元,给到了本科另外一位人物,元万顷。
元万顷虽然不如杨炯和王勃那样少年神童,但是他行文却更加的老练,在一些细节层面更见对民生的把握。
甚至有一些李承乾都为之惊叹的惊艳之处。
元万顷是正儿八经的后魏拓跋氏后裔,其祖父是武德年间曾任梁、利十一州都督的新安县公元白泽。
实际上以元万顷的家世,他是不需要参加科举的,但是因为皇帝这些年对科举越发的重视,所以大量的世家子弟开始通过科举,而不是门荫入仕。
门荫虽然快捷,但不如科举更加地引人注意。
而且以多位朝中皇帝近臣的履历来看,越是优秀的世家子弟,在通过科举入仕之后,越发的让皇帝重视。
而且皇帝对于门荫之士这些年也没有任何特殊的优待,一切按照朝中规制行事。
以如今门下省,御史台和大理寺对百官的检查,门荫之士想要做什么方便之路,其实也并不容易。
所以,元万顷,王勃,杨炯等无数英才开始参与科举。
本届科举皇帝以元万顷为状元,实际上也有几分他年纪稍长的缘故,因为少年天才易遭人妒,木秀于林并非好事。
不过在科举之后,元万顷被任命为太子崇文馆校书郎,而王勃和杨炯则是被授命文思殿校书郎。
文思殿校书郎属于殿中省,一般少有从科举进士中直接拔擢,但王勃和杨炯实在是少有的人才。
这里是皇帝最为机密的所在,里面的任何事情,对外都不能言语半句。
张大象快步的走入西殿,然后从两人身侧走过,前方礼部尚书李百药的声音传来:“嵩山南麓的封祀台,山顶的登封坛,还有少室山的降禅坛,如今已经全部督造完毕……”
……
李承乾听到了脚步声,看了张大象一眼,张大象拱手然后在一旁站立。
李百药稍微停顿,继续说道:“五月初九,陛下在封祭坛祭祀昊天上帝,以高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配享,宣读《嵩山玉牒文》;五月初十,陛下登嵩山山顶,将玉牒文封存于登封坛,完成封礼;同日,皇后在降禅坛,率六宫命妇行亚献礼,以太穆皇后和文德皇后配享,五月十一日,陛下在朝觐坛接受群臣及藩国使节朝贺,并大赦天下。”
李承乾轻轻点头,如今他这一朝的封禅,和他当年为他的父皇太宗皇帝举办的封禅又有所不同。
其中最大的区别在于皇后在世,所以很多封禅的礼仪,都会有皇后的直接参与。
“封禅之后,陛下当赴曲阜祭孔子庙,至亳州谒老子庙,最后七月回京。”李百药说完,将手里奏本递上。
李承乾看了一眼奏本,点点头道:“便这样吧。”
“是!”李百药拱手,然后侧身站在一旁。
李承乾抬头看向张大象,问道:“张卿有什么事情吗?”
“陛下!”张大象回过神来,拱手递奏道:“启禀陛下,玄阙州的消息送回来了。”
李承乾顿时忍不住的站了起来,接过张大象的奏本,然后打开认真的看了起来:“……北行无尽,至永夜之地,其有冰海,广阔无边,遂立石碑以记,然后南返,至北距海,随行百骑,而归者仅五。”
立石以记。
李承乾的眼神眯了起来。
从北距海到北冰洋,全部都属于玄阙州,而玄阙州在名义上是大唐领地,这意味着,整个大唐的领土直接深入到了北冰洋。
“诸部从北距海往北而行五千里,骑兵来回四月有余,跟随战马几乎死伤殆尽,着实不易。”李承乾抬头,看向李百药道:“传旨下去,所回五人尽授伯爵爵位,其子即授子爵,其孙授男爵,若再有立功,以功相加。”
“是!”张大象肃然拱手。
大唐朝规,开国爵位,世袭罔替,非开国爵位,每代有降,但降者无规。
有的人在降代继承,有的人则是一代之后,就彻底再无爵位,继承之法与勋功有关。
如今这五人,之后三代以内都有爵位,而且有功还能升授。
这已经是大唐历代以来,所有最丰厚的了。
李承乾将奏本递给张大象,说道:“现在加紧完善大唐疆域图,玄阙州,金微州,幽陵州,要彻底的连起来,北面疆域必须归定。”
“臣领旨。”张大象拱手,然后快步的转身离开。
李承乾看着张大象的背影,稍微松了口气,如今封禅之事,就差玄阙州的这份东西了。
苏勖的天下学堂,许敬宗的《百家姓》,全部都已经在整个天下之力下完成。
举国之力,完成并不难,唯一难的,就是这北冰洋之事了,如今已了。
封禅的最后准备,马上就要完成了。
……
五月初,时近封禅,天下百余刺史,都督,都护,还有四方诸夷国君,使者,致仕老臣,全部云集洛阳。
一时间洛阳鼎盛。
在这个时候,一位关键人物的回京,让天下人再度将注意力放在了紫微宫。
扬州大都督府长史苏亶。
皇后的亲生父亲,皇帝的岳丈,太子,雍王,代王,永康公主,永乐公主的外祖父,回京了。
尤其这一段时间,时常有长孙无忌要致仕的消息传出,这让人们更加关注关陇门阀接下来的领头人之事,而国丈苏亶,将最后可能成为顶替长孙无忌的那个人。
贞观殿中,李承乾和苏淑坐在御榻之上,面前的桌几上摆放着一碟碟精美的佳肴。
苏勖,苏亶,两家人坐在左侧,而诸皇子公主,包括太子也都坐在了右侧。
李承乾放下酒杯,然后看向苏亶,认真说道:“多年以来,少府在杭州,苏州,湖州,越州,广开桑地,大量丝绸生产,供给朝中赏赐,还有南北商贸交易,岳丈统管,着实不易。”
这些年,李承乾虽然广有天下,但实际上在别人看不到地方,他还做了很多事情。
其中组织大量人力物力改进纺织技术,就是最大的秘密,也是从一开始就交给苏亶在管的。
这些年秘密的帮助李承乾赚了大量的钱财。
这才能够让他有足够的底气南征北战。
“封禅之后,江夏郡王要致仕了,岳丈便转任洛州都督吧,回洛阳好好的歇一歇。”李承乾笑笑,说道:“岳母也可以留在洛阳,朕和皇后,每年都会东巡洛阳,到时候一家人团聚,也是美事一桩。”
“多谢陛下!”苏亶神色恭敬的躬身,但眼底深处还是稍微松了口气,他是国丈,因为这重身份,所以皇帝早先一直没有让他回朝中的打算。
便是因为他一旦回朝,便很有可能会和长孙无忌产生冲突,到了那个时候,苏亶不可能是长孙无忌的对手的。
那个时候反而麻烦,还不如留在外面积累资历。
如今的洛州都督是从二品的官职,甚至已经在侍中和中书令之上,仅在尚书左右仆射之下。
当然,他没有进政事堂成为宰相的资格。
即便是如此,这也已经是苏亶能够走到的极限了,至于再高,就是苏亶自己也不敢多想。
“朕知道,岳丈在江南,对于民生之事多有手段,如今洛州都督统管整个江南时,该改革的就去改革。”稍微停顿,李承乾说道:“也不是封禅了,天下事就不用做了,实际上封禅,不过是天下事的另一个起点罢了。”
“臣等谨遵圣训。”殿中诸人齐齐拱手。
就在这个时候,张阿难无声的出现在殿门前。
李承乾对着张阿难招招手。
张阿难迈步走进殿中,对着李承乾认真拱手道:“陛下,户部有奏,大唐疆域图已经完成。”
李承乾的呼吸顿时重了起来,他缓缓的站了起来,轻声道:“封禅的一切准备,齐全了。”
“恭贺陛下。”
李承乾轻轻闭上眼睛,呓语道:“开始封禅吧。”
……
五月初九。
天朗气清。
一身明黄色衮龙袍,头戴白玉冕旒的李承乾,晨起便率领诸王和满朝文武百官一起祭祀太庙。
然后才从紫微宫启程,沿定鼎门大街,朝着嵩山而去。
洛阳城内,无数百姓跪倒在长街两侧,不敢抬头看向神色庄严无比,如同神圣一样的皇帝。
李承乾一个人坐在御乘之内,轻轻的闭上眼睛。
整个御乘之内,只有他一个人。
坐在御乘之前,为李承乾驾驶马车的,是尚乘奉御苏庆节,苏定方的儿子苏庆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