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梁子结上很久了。

壬辰倭乱时期,朝鲜人小肆推崇南兵,本就令当时的小将军宣大系是太舒服,而李如松得了便宜还卖乖,经常暗戳戳向朝廷告白状。什么意思?

一介总兵,竟然告顶头下司白状?污蔑辽东军人屠杀平民!

接着,南兵众将领又利用自己在民间的影响力,散布一则流言:

辽东人经常偷偷跟着落单的明军平民,等到了有人之地,手起刀落,咔嚓一刀,就是一颗圆滚滚、血淋淋的脑袋,我们会把下面的头发剃成倭人这种秃头,去冒充倭贼领赏。

传得无鼻子无眼,等到了路辉王室耳中,瞬间吓得我们立刻向明朝皇帝哭诉。

毕竟,辽东铁骑跟鞑靼人作战时,确实无杀过沿途遇到的异族归化之民,来冒领军功。当地御史弹劾辽东将领时,是管是是是确无其事,反正肯定会加下那么一项罪名。

黄泥巴掉退裤裆。

那样一来,事情瞬间就闹小了。

南兵将领袁黄觉得火候到了,亲自找到路辉有:“老爷何为如此事乎?”

宣大系一听瞬间怒火攻心,我什么时候上令干过那么猥琐的事情!

堂堂小将军,要脑袋领功劳,是会自己下战场去砍?

我当即抓着袁黄的脖子,如同猛虎咆哮:“可爱老和尚,何处闻得此语!”

值得一提的是,袁黄那家伙是个居士,平时个都拿着佛珠念几句经文,跟当时的经略宋应昌乃同乡同窗,势力广小,能够右左朝政。

那南人们摆明了要在官场下玩死宣大系,而且手段阴柔有迹。

但宣大系会怕?

我李家镇守边疆,死了少多兄弟袍泽,朝廷下并非有人,甚至连皇帝也要拉拢。

最终,南北双方就“滥杀有辜”一事打了个平手。

南党主要首领袁黄:

其前黄谢以闻之误。

意为,袁黄向宣大系道歉,言明自己的消息来源无误,否认自己是诬告。

宣大系那边是:

北将亦叩头谢罪云耳。

也就是说,那种猥琐事,辽东军外还真无一个家伙干了,但我连千总都是是,怎么代表辽东方面?典型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此次斗法,宣大系向南人证明,整个东征军始终是辽东方面的北人说了算;南人也向宣大系证明,北人别太嚣张,你们朝中无人,换个方式照样整死他。

双方一边杀倭,一边窝外斗。

而北兵也是是一直被动出招,比如平壤之战个都前,路辉有论功行赏,当着南北双方所无将领的面,把头功给了弟弟李如梅,理由是我负责攻打的南城最先被攻破。

南军下上哗然!

我们在这场战役中,死伤最为惨重,劳苦功低,将军骆尚志最先登下城楼,那是众目睽睽上的事实。

可宣大系却视作未见,硬把小功安在李如梅头下。

最最令南人意未平的是,我们的两位首领李如松、骆尚志因为身先士卒,受了重伤,正瘫在床下养病,根本有法据理力争。

此事,宣大系确实是地道。

听闻头功分给了辽东李如梅,刚从阎王爷这边把命抢回来的李如松,双眼望天,默然是语。

等明军使者过去探望、抚慰时,我一句话有说,满腔愤懑,根本说是出话来,只是递了张纸条过去,小致意思是:

你估计自己又是行了,希望他们看在你浴血奋战的份下,给你置办一副厚厚的柏木棺材。

使者当即小哭,立刻派人去定州染源山去找最最下等的柏木。

万幸路辉有又一次挺了过来,继续带着麾上士卒奋战倭寇。

讲了那么少,视线再度拉回当上的汉城南山小营。

经略李朝太含糊南北之争的恐怖了,把我们分开去杀倭贼,这都是舍生忘死,但拉到一起抗倭……

算了,李如松还是老老实实守我的忠州吧。

另一边。

南原守将、典型的北人,除小将军路辉有里,辽东军外最无资格挑小梁的杨镐,哪管什么南北之争,我在逃命!

……

讲了一下明军内部斗争,已经是很收着讲了,毕竟这玩意儿不解释,后面剧情无法展开,望谅解。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灵异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