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书事儿:之前笔者说过,最近都是在做

后北上考察山川形势,联结反清人士,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卷,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至山海关,凭古战场,晚年,始定居陕西华阴。

康熙七年(1668年),又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友人李因等营救出狱。康熙十年(1671年),游京师,住在外甥徐乾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炎武拒绝说:果有此举,不介之逃,则屈原之死矣!

顾炎武后致力於学术研究,留心於经世致用之学,他精力绝人,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

对宋明所传心性之学,深感不满,主张著。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10部,认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对古韵学贡献多。

1678年,康熙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又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

1679年清廷开明史馆,顾炎武以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回拒熊赐履。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初四在山西曲沃韩姓友人家,上马时不慎失足,呕吐不止,初九丑刻卒,享年七十。

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所寓,因而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顾炎武反对心性之说,认信奉程朱理学百年以来之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提倡多学而识,博学於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於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因此被认是清代考据学的开山祖。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史典籍,对中国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一不反覆考证,被称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於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梁超引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梁超: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日人、亭林学术之最大特色,在於反对内向的主观的学问,而提倡外向的客观的学问

钱穆称其重实用而不尚空谈,能於政事诸端切实发挥其利弊,可谓内圣外王体用兼备之学。(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幻魔法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