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在位时间不长,事迹也不多,帝纪编纂应该比武帝朝容易得多,负责此事的翰林院却迟迟没有展开,理由是武帝的材料浩如烟海,牵扯了几乎全部人力,只能等一段时间才能开始新工作。

东海王明白其中的真实原因,对皇帝说:“陛下登基之后,一直没有表露对先帝的确切态度,翰林院拿不准思路,所以想尽办法拖延,估计没有十年八年,武帝纪是没法定稿了。”

翰林院也不敢什么都不做,他们收集到许多有用的材料,派一位老学士慢慢整理,东海王与太监了整整两天时间,抄了一份完整的三品以上官员任免表,从武帝末年到桓帝末年,非常清晰。

前后变化并不大,与韩孺子不同,桓帝是武帝选中的最后一位太子,登基之后必须秉承父志,轻易不能更改武帝的命令。

但桓帝还是按自己的心意任命、提拔了几位官员,他们之前大都在东宫任职,辅佐太子多年,功不可没,并且深得信任。

东海王向皇帝指出这几人,“这也是惯例了,太子少傅有机会当宰相,太子冼马至少是六部尚书之一……东宫官属基本上就是一个******,头几年还好,一旦时间久了,老皇帝又已衰老,这帮人免不了会变得张狂一些,自以为很快就能平步青云,结果却惹来众怒。唉,多少太子最后毁在周围的官员身上啊。”

韩孺子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卓如鹤原来是东宫官员。”

东海王也看到了,“卓如鹤是驸马,想必深得武帝信任,派去教导先帝的。瞧,先帝也挺重视他,登基第一个月就让他去户部当侍郎,第二年调去工部当侍郎,才半年就当了上尚书,咦,他一直是工部尚书,什么时候变成弘农郡守了?不仅外派,还贬职了。”

“嗯。”东海王不关心景耀,只关心上官太后的罪证。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两人彼此客套,谭氏一旁笑道:“这么晚了,无论如何也要留下吃顿饭,要不然人家还以为我这个王妃不懂礼貌呢。你们姐弟俩聊着,我去安排厨房。”

韩孺子对罗焕章印象深刻,“这么骄傲的人,居然相信望气者的鬼话,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卓如鹤就是桓帝选中的未来宰相?韩孺子有点意外,还有一点小小的失望,他对卓如鹤印象很好,也愿意重用此人,却看不出他有宰相之才。

“好兄弟猜得总是很准,活神仙嘛。”平恩侯夫人想不出更多的吹捧词汇。

“一名侍卫。”

东海王心中一动,“大姐说得也是,立功这种事,既要看自己的本事,更要看上司的本事,上司功高,下属分到的自然也会多一些。”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剿个匪能立多大功劳?总共才派去几千士兵,我儿连主将都不是,功劳分配下来,到他手里剩不下多少。”平恩侯夫人略带怨气,觉得儿子屈才了。

“嗯,宫里的侍卫,一直被关在东海国的监狱里,景耀将他带回京城,此刻也在路上。”

“结果还真让景耀找到了。”

东海王脸色稍缓,笑得还是有些僵硬,“当时只想着当皇帝以后的威风凛凛,没想过太具体的问题——应该是罗焕章吧,他是我的老师,爱管人,也擅长管人,当时崔府里的人都挺怕他,连舅舅崔宏也对他客气三分。”

“然后……我就不知道了,景耀感谢我的帮助,才肯透露这么一点信息,更多的事情他不敢说,但是我猜这名侍卫肯定能供出孟徹,还能连及那位。”平恩侯夫人不敢说出“慈顺太后”四字。

“就这些?”东海王当时出的主意可不是讨好王家人,而是查找上官太后的罪证。

东海王脸色一变,“陛下,我可……”

东海王收起笑容,含糊问道:“东海国那边怎么样?”

罗焕章骄傲得有些疯狂,不宜为官,更当不了宰相。

平恩侯夫人脸色一暗,“那怎么办?就让我儿在军中白受苦?”

平恩侯夫人苦思片刻,“卓驸马?”

到家时天已经黑了,没想到家里还有客人。

韩孺子收起表单,问道:“如果你当皇帝,会选谁当宰相?”

“侍卫?”

东海王想了一会,摇摇头,“我了解杨奉,那是个不好对付的人,你让苗援讨好他,他转头就会事无巨细地转告给陛下,适得其反。”

“嘿,罗焕章是读书人,却有勋贵世家的傲气,他是不愿当小官。母亲对我说过,像罗师这种人,起步就得是三品官,三五年就得官至极品,否则的话,留不住他。”

平恩侯夫人也收起笑容,“太监景耀在东海国,他现在为陛下打探信息呢,可是孤立无援,外人不了解底细,不知道陛下是不是真原谅了他,所以不愿提供帮助,我帮了他一把,让他能够顺利执行任务。”

东海王笑得更加尴尬,当初被望气者蛊惑的人不只是罗焕章,东海王与整个崔家都信之不疑,以为帝位唾手可得。

谭氏带着丫环离开,平恩侯夫人笑得更欢,“好兄弟,你可真是未卜先知的活神仙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