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孺子大笑,一听这就是杜穿云的狂妄口吻,“可惜他们不肯留下,我正想重用他们呢。”韩孺子想不明白这种事怎么会发生,韩星拥兵数万,又有城池之坚、地势之利,面对只有残兵数千人的上官盛,断无大败之理。

他一走进勤政殿,在场的四位大臣和中书省的数名吏员立刻跪下,韩孺子挥手示意他们起身,大步前行,没有坐在一边的宝座上,而是站在桌前,向蒋巨英道:“给我一个解释。”

事实表明,大臣都不笨,当他们努力思考的时候,还是能想出好主意的,“当务之急是昭告天下:大楚拨乱反正,陛下重返至尊,朝廷稳定,军民同心。上官盛大逆不道、劫持宗室子弟,人人得而诛之,他无路可逃,必然兵散人亡。”

韩孺子看了一眼,脸色骤变,“去勤政殿。”

食物早已准备好,韩孺子去隔壁房间用膳,等他吃得差不多,张有才接着刚才的话说:“杜氏爷孙,尤其是杜穿云,还真重用不得。”

蒋巨英起身,什么都没做,已是满头大汗,偷瞥了一眼右巡御史申明志,心中稍安,“前线混乱,第一封信是商县送来的,有可能是失误,再等一等,才有更准确的消息……”

两人很快赶到,尤其是萧声,好像就等在大门外面,一叫就到,而且态度也比其他人积极得多。

一名太监匆匆跑上来,跪在地上,双手呈上一份文书,打断了皇帝的思绪,“兵部加急。”

“嗯,可以等,但不能干等,不管什么原因,假设大将军兵败、函谷关失守,朝廷该如何应对?”

韩孺子曾经想方设法让各地开仓放粮,可是这几天看到的奏章,表明他的努力只成功了一部分。

韩孺子怅然若失,这世上真有他想用而不能用的人,杨奉说得或许没错,皇帝必须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不能做的,但不是就此放弃,而是绕过“不能”,用“能”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文书已被拆开,兵部显然已经看过,觉得十万火急,于是加盖印章,直接送到皇宫里,而不是按照正常程序逐级上交。

韩星年纪不小,的确有突然病故的可能,只是时机太巧了一些。

冠军侯最后起事的时候,蒋巨英没有跟随,可身上毕竟有过污点,十分害怕,一听到皇帝的质问,立刻跪下,“臣……”

蒋巨英是兵部尚书,只能先开口,“依臣愚见,上官盛即便获胜,也是侥幸,无需朝廷大动干戈,稍假时日,大将军定能反败为胜。”

皇帝虽然不来,勤政殿的议政大臣们却不能旷工,每天上午都要过来打声招呼,彼此说几句客气话,然后再回本衙办公。

“嗯,杜穿云请蔡大哥送给我一封信,说……说什么时候在宫里待得无聊,就去找他玩儿,只要在江湖中提起‘杜穿云’三个字,没人不知道,肯定能找到他。”

他收回嘴边的任命,说道:“如果上官盛真的夺取函谷关并且固守,问题反而不大,再夺回来就是,朕只担心一件事:关东灾情严重,放粮赈灾太晚,执行又不得力,入春以来,流民必然增多,上官盛若与各地盗贼同流合污,才是大麻烦。”

“起来说话。”韩孺子道。

殷无害一直病重,韩星和崔宏在外,勤政殿因此变得冷清,只剩下右巡御史申明志、吏部尚书冯举和礼部尚书元九鼎三人,元九鼎尤其尴尬,他是太后选入勤政殿的,如今太后失势,他的位置变得非常危险,不能不来勤政殿,又不敢表现得理所应当,每次都像被罚站一样守在门口,随便什么人一口气就能将他吹出去。

韩孺子在路上下达了几道命令,召集兵部尚书蒋巨英、南军大司马崔宏、北军将领柴悦和刘昆升,一同来勤政殿。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杨奉走进来,站在皇帝身后,他不是议政大臣,用不着通报。

崔宏连理由都想好了,皇帝却没有派他出兵。

将近午时,崔太傅刚到不久,函谷关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来,直接送到勤政殿,兵部尚书拆封,当着皇帝的面读出来。

柴悦猜对了,大将军韩星的确发生了意外,却不是病故,他的身体一直不错,无病无灾。

韩星遭到了暗杀,时机恰到好处,正是两军即将开战的时候,楚军无主,因而大乱,给了上官盛以少胜多的机会,如今他已占据函谷关,下一步动向不明。

韩孺子忍不住转身看了一眼杨奉。

杨奉昨天刚得到消息,孟氏兄妹和十几名侍卫一路东奔,在函谷关附近消失不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