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桐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宿学之士,板桥曾赠潘西凤绝句云:“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无万卷待何如!”然其仕途困顿,以鬻艺为生。高泽一口气,说出了这个竹雕臂搁的来龙去脉,直把林振青惊的目瞪口呆。
高泽看也没看桌上的东西,只是望着外公,也笑嘻嘻的说:“外公,我都说完了,您该把赵大爷的让我看那个东西拿出来了吧?”
不用林振青提醒,高泽又说起了书镇:“书镇又称镇纸、纸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故也称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
在他心里,还是觉得,瓷的笔洗才是最好的,所以他只是粗略的看了几眼而已。
“是清乾隆时著名的篆刻家和书画家,精心嗜古,邃金石之学,篆刻得其乡陈豫钟传,能尽各家所长。尝为阮元摹刊钟鼎款识,兼工隶法,善行楷。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
“其实,纸镇是一件重物,可以压住纸张,但是一进书斋,一经过文人的手,即被注入了文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文化。”
“镇纸正式进入书房不晚于南北朝时,《南史·垣荣祖传》:‘帝(齐高帝肖道成)尝以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
黄梨产自海南和南洋诸岛,木色橙黄,有的红紫,锯解时有香味,纹理清晰美观,不静不喧,质地坚硬,且木性稳定、不变形,分量比其它硬木轻。
“给,都拿着吧,老赵可说了,他送出去的东西就是都毁了也不会往回拿的,更何况是他用来考较你的玩意,你就别矫情,心安理得的都收着吧,也算是你来这儿上学的见面礼,哈哈,哈哈!”林振青把臂搁、笔洗和镇纸往高泽面前一推,笑眯眯的看着他。
像这件这么大的黄梨笔洗其实也是实属难得,只是高泽见惯了黄梨的东西,全没有珍贵稀少的概念。
黄梨纹好似工笔画熟宣毫发必现,有的黑褐色直线非常明晰。黄梨上常见木疖,好似狸斑美丽动人,俗称“鬼脸”。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北宋时人,汉族,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人。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干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著名词人。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
“我手中的这个镇纸是以楠木为材,木质结实,纹理漂亮,包浆古朴自然。形作规整长方条状,素雅齐整。”
“而这个赵之琛,浙省钱塘人,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
由于黄梨在明末清初被大量使用后,清中后期已极度紧缺,加之其生长缓慢,非数百年难以成材,因此,黄梨显得极为珍贵。
直径约十五、六公分,高度约三公分。底部有轻微修补,严丝合缝,无碍外观和使用。
大人拿在手中大小适中,满手盈握,可玩可用,相当完美,欣赏把玩,绝对惬意。
“其一面正中以玉雕卧兔镶嵌木镇之中,使其产生了色彩、形态、气韵上的变化,一扫单用木头做书镇的单调之感。”
高泽指了指桌上的笔洗说:“赵大爷的这件笔洗,个头比较大,但制作也是非常的漂亮精美,乃是用黄梨所制,一物多用,确是收藏的精品。”
明至清前期高级考究的家具大多是用黄梨制作。
“卉笔意潇洒,傅色清雅,大有华嵓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笔,各种体貌,无不逼肖。然丈尺之幅,腕力已薄,虽不能追踪古人,亦当抗衡奚冈、方熏、黄易。”
林振青摆了摆手说:“先放这儿,你再说说这两样吧!”
“你个小机灵鬼,急吼吼的,好吧,好吧,我来拿给你看!”林振青也是逗高泽开心,看他着急的样子,哈哈一笑,从书桌下的抽屉里拿出了一个书卷,放在桌上,也不说话,就满面微笑的看着高泽。
高泽看到东西在桌上,着急忙慌,笨手笨脚的打开了书卷,咦,是一幅字呀!还是一首《劝学》诗,作者是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手方悔读书迟。”
这首《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
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
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本文由小说“”阅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