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将不因怒而兴师。以傅友德之能,就是全家死在面前,也不会因此打不合时宜的战事。但是问题是,这一战本来就要打的。傅友德岂能不公私两便,为朝廷平叛,也为自己报杀子之仇吗?
这一战,只会很快,不会慢。????更不要说,京营大军滞留日本,河间战线缺乏后援,一旦,傅友德大破叶沈,就能兵临城下,这对傅友德来说,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何夕沉思了很长时间,他做出判断。
今后北京隆武元年,南京建文元年,在河北地区将有一场决定性的会战。
而今他在日本已经不合适了。
即便军队一时间撤不回去。他也要回去了。
因为他觉得,而今北京需要的不是军队。北京与辽东的铁路依旧修好了。这一段时间,也在拼命的增加火车头。这一条铁路的运输量也在增加。两天之间,将辽东所有军队调度到北京,有一点不大可能。毕竟,这年头的铁路运载量,没有那么大。
但是这年头的战争节奏本身,就很慢。
在十天之内,完成辽东与北京之间的兵力调动,就可以将辽东与北京的兵力看做一体。
辽东数万人马与北京的留守人员,足够作为总预备队来用了。
只是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信心。
而何夕本身就代表着北京的主心骨,这个时候他不在北京,估计是稳定不住人心的。
何夕要离开日本虽然要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最重要的问题,却是谁留守日本。北京的高级将领实在人数不多,而东洋总督,这个位置也不一般。
需要能够用少数兵力控制地方。毕竟何夕从北京带来的十万大军,已经原本的征东军,绝大多数都会撤走,整个东洋总督下辖的军队,决计不超过五万,这还是水师与陆军合起来的数字。甚至比不上未来东洋诸王的总兵力。
这么少的兵力要控制地方。并充当北京的后勤基地。此人的用兵手腕不用说了。另外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与东洋四王之间的关系。只要彼此达成互信。
从而让东洋四国之兵,成为北京的合作伙伴,而不是敌人。用这么少的兵力控制这么多地方,才有可能。
何夕身边的人,瞿能不可能留在日本。因为瞿能是朱雄英夹带里的人。如果何夕一杆子将瞿能扔到了日本,朱雄英就要考虑何夕的用心何在了。
至于方乘风更是要取夺取琉球,征伐台湾的主将。
海上南征,可以没有陆军,但是不能没有水师。方乘风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这两个人都不可能留在这里。
何夕在大明的高级将领之中,细细找了一番,终于找到一个人物。那就是吴高。
用吴高,首先吴高为人谨慎细密,背后也有江阴侯吴家留下的班底。他是有能力撑起东洋总督这个位置的。其次,就是吴高与湘王之间的关系,彼此是姻亲,天然有信任基础。
当然了,这样做不是没有隐患的。
最大隐患就是,吴高与湘王联合很有可能将东洋总督府变色。
但是何夕很清楚吴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北京败亡之前,吴高断然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就是北京起兵,吴高其实不完全忠心于北京。只是形势所迫而已。
吴高富贵公子,缺乏魄力。让他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去做大事,是万万不可能的。
只要北京被打得兵临城下,只要北京没有遇见决定性的军事失败。吴高都不敢跳反,甚至还有兢兢业业为北京做事。何夕不怕吴高与湘王抱团。吴高与湘王抱团之后,湘王即便有其他心思,也做不成了。
因为湘王无法说服自己的大舅哥。
如果等到,北京完全战败,行将覆灭的时候,何夕就不用担心东洋了。无他,而今大战毕竟是内战。既然是内战,双方之间虽然拼得你死我活,但彼此之间藕断丝连。到了那个时候,定然是降者如云,不多东洋总督府一个了。
胜利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失败了,一切都是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