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满意的一点,就是海上看似对抗其实合作的一面。
毕竟,何夕开海以来,有无数勋贵在海上得到利益,但是得到利益最大的,其实也就那几家,方家与张家都是其中之一,可以说双方的利益大多都是在海上的。
如果战事也波及到了海上,双方的生意还做不做了?????如果不做生意了,他们家族的损失,谁来弥补,谁来买单?朱允炆吗?
所以,为了能继续做生意,海上不能乱。但是为了给彼此后方一个交代,更多是给朱允炆一个交代,彼此一定要打。
何夕与方家这么多年的交情,是有一定的互信的。何夕给方乘风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不许南军船只进入渤海,进入天津,不许中断,天津与营口的贸易。
其余的,其实是方家的自由发挥。
而张家就不一样了。
往前数四五年,谁会知道,最后上台的人是朱允炆,张家与朱允炆可没有交情。张家必须想办法糊弄朱允炆。但是同时不能伤害到自己的利益。
当然了,方家与张家的互信,也没有强大的。这种一言不合,在海上都打出真火的事情,从来不少。但是双方都秉承着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不骚扰商船。
另外一个原则,是不激化海上的矛盾。
而何夕也是支持这两个原则的。于是,不管海上打成什么样子,邸报之中都是一笔带过,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战争一样。
而朱允炆的军事思想,严重跟不上时代,他居然没有想过,从海上打的。倒是傅友德想过,令一支水师从山东出发,直接进攻天津,只要拿下天津,进逼北京。战线很有可能推到北京城下。
如此一来,北京城以南的府县,都在傅友德的掌握之中了。
但是登莱水师表示,打不过辽东水师。
傅友德也知道,何夕对辽东水师很重视,而辽东水师更是跟随征东军队打过日本,比起守家在地的山东水师要厉害的多,也是很正常的。
于是,这种种情况之下,就看到了而今的局面。
黄观站在身后听船长将海上公共的秘密,娓娓道来。心中忽然有一种感觉,大明天下胜负之数,似乎已经定数,就是北京。
对于军事,黄观并不是太懂。但是对于人心,黄观比寻常人更明白一点。
看上去张家与方家在做同样的事情,但实际上,在黄观看来,方家做这样的事情,对北京方面是有利的。而张家做这样的事情,分明是磨洋工,阳奉阴违。
按理说,张家应该拼命作战,在平叛战争之中,获得极大的功勋,从而改换门庭。是什么让张家选择了这种近乎背叛的手段。
固然是因为战局,与无能为力。还有张家自己的利益受损。但是本质上,是南京方面并没有完成对天地整合。
毕竟,各方面都有各方面的利益,真正的厉害人物,都是能将所有人的利益都调和好,让大家力气往一处使,不内讧。而张家的表现,最少是南京方面忽略了张家的利益,或者说张家在中枢,根本没有任何献言建策的权力。只能被动执行任务,而任务本身也不符合实际,才回引发下面的消极对抗。
战事一时胜负在黄观看来,并不要紧。
毕竟败了,再打赢便是了。
但是这两家所反应出来的问题,才是巨大的。是南北相争的一个侧影,同样也是南北相争一个剖面,从而能窥探到胜利女神到底青睐谁?
此刻,黄观忽然有一种在北京出仕的冲动,他敏锐的感觉到,这是一个机会,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机会。
就这样船只在炮声之中,绕过了交战的船只,也没有进入渤海,而是直接向北区了旅顺。
这也是何夕的命令,为了安全起见,外来船只,只能到旅顺换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