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现在为止,情况都不算很乐观。觉得自己学有所成的张华,没有跟其他的遣唐使一样进入到林邑国朝堂,而是选择了接受家族的商业事项。

所以他也想在林邑国内发展工商业,让林邑国能够跟大唐一样,走上崛起之路。

虽然伴随着印刷成本的下降,已经越来越少人会自己购买纸张,然后誊抄书籍了。

但是除了一些非常核心的,垄断性非常强的东西,比如剥离制作、蒸汽机制作之类的东西,其他作坊要想完全保密,是非常困难的。

一个作坊当中,哪怕是干着同样的活,识字的人的工资就是比不识字的人要高。

那些大唐而来的纸张,就让人家怎么运过来的,就怎么运回去吧。”

在大唐的十来年,张华见识了大唐商业发展的变迁,也见识到了各个作坊的发展对朝廷、对商人、对百姓的影响。

所以张华回到林邑之后,虽然选择了修建造纸作坊、印刷作坊、水泥作坊和炼铁作坊。

最终的生产效率肯定是差别巨大的。

张华的心里,也就是这样想的。

虽然炼铁作坊的进度非常缓慢,不过造纸作坊却也是在前两个月取得了一些突破。

特别是《大唐字典》和《汉语拼音入门》这样对初学者非常友好的书籍出现之后,整个儒学圈,识文断字的人数急剧增加。

之后就是印刷技术也有了不小的提高,他开始印刷一些从大唐带回来的书籍。

“过段时间,我们的作坊彻底的进入正轨之后,我去王宫里找一下国王殿下,让朝廷支持我们推广属于我们自己的纸张。

“我们的作坊已经做了两个月的准备了,陆陆续续也存放了大量的纸张了,接下去的三天,开始满负荷的进行生产,然后在林邑各个城池同时开设书铺,名字就叫做林邑书屋。

此时的张华,可谓是满腔抱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

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各种专用设备,我不对外售卖,你自己只能根据了解到的只言片语去折腾。

所以虽然大唐对于各种各样的技术管制的非常严格,轻易不让番邦属国的人学习各种工艺知识。

张华想象着将来的美好日子,脸上满是笑容。

张家的造纸作坊里头,掌柜张大鹏很是欣喜的拿着一叠纸张过来报喜。

周边的真腊等其他王国,都不是林邑的对手。

但是不管是练字还是记录东西,都还是需要使用到纸张的。

别看林邑国在大唐面前,连提鞋都不配。

没办法,识字的门槛降低了,识字的成本降低了,识字的人数自然就增加了。

作为张家子弟,如今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是还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成绩。

说实在的,张华也是有点压力的。

张家虽然家大业大,但是竞争其实也是非常激烈的。

“如果能够这样的话,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今天的一万字来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