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章 李谚的感受
长安城的读书人是整个大唐最多的。
不说本地的学员,单单外地提前进京参加春闱的士子就至少有几千人。
再加上往年参加科举没有中举,然后滞留在长安城,成为了“京漂”的学员,数量就更加夸张了。
不客气的说,这些人已经是长安城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李宽在朝中抛出来的提议,虽然没有人刻意的去宣传,但还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遍了长安城。
有人高兴,有人愤怒。
不过,不管是什么反应,都可看出来科举改革,是关系着民生的大事。
不过还是有不少的学员留在书院之中。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
其他的各个作坊,每年都给楚王府带来了大量的利益。
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已经有一些作坊收回了设备投资成本。
赵小二如今跟在李谚身边研究蒸汽机,所以哪怕是要过年了,他都还在研究所里忙碌着。
毕竟更多的人可有参加科举,就意味着我们的竞争对手变多了。
“不过我总觉得楚王殿下这一次抛出科举改革的方案,似乎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赵小二这些学员,虽然学的都是理工科的知识,但是对于朝廷上的事情也是很热衷。
赵小二如是安慰自己。
到时候朝廷扩大科举取士的数量,我们书院中举的人数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这个事情,他是无论如何都是不相信李宽会去损害观狮山书院的利益。
“说的也是,其实如果不进入官场的话,科举的用处其实并不是那么大。
甚至我们观狮山书院每年中举的人员数量都已经要超过一个道的人员数量了。
对于楚王府来说,观狮山书院看起来是最人畜无害的存在。
相反的,出生于武将世家的他,对于朝廷的风吹草动,都有自己的看法。
这段时间长安城发生了挺多事情,气氛其实是比较诡异的。
虽然赵小二并没有想要通过科举进入到官场的想法,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关注科举改革。
毕竟这些拓展的人员,大部分都是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化水平,哪怕是让他们去参加科举,他们连县试都过不了的。”
从这个新设备的使用过程当中,他们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其中的好处。
蒸汽机除了在铁路上顺利的开始了运用之外,在各个作坊里头也开始大规模的采用了。
茶余饭后,总是喜欢讨论一下朝廷大事,享受那种指点江山的感觉。
李谚虽然不是特别关心朝堂大事。
虽然看起来是进一步的拓展了科举的对象范围,但是对于大唐的发展来说,短时间内并不会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
那些完全依靠自学成才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大家完全不用担心那么多的。
这一次楚王殿下提出来的改革方案,看起来对我们书院的学员可能会有一些不利影响。
“师父,你说楚王殿下在朝中提出来的那个改革,对我们书院的学员来说是好是坏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