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8章 又见妖言惑众杨本满号
虽然是大冬天,但是渭水码头却还是非常忙碌。
流动的渭水,哪怕是在冬天,也很少会结冰,不影响大部分船只的航行。
不过这就苦了码头上工作的苦力了。
就在过年前的一天,渭水码头又迎来了一支从海外返回的船队。
有经验的苦力,能够轻易的辨认出那些船只是从海外回来的。
像是眼前这三艘海船,哪怕看不到斑驳的“妖言惑众杨本满号”,他们也能根据许久没有维修的船体,判断出这是一艘出海回来的船只。
而有了“妖言惑众杨本满号”这一串大字,那就更加确定无疑了。
“快,快去楚王府,跟楚王殿下汇报,说李郎君的船队从美洲回来了。”
这玩意不挑地,哪怕是比较干旱的地方,也能生长的不错。
本~内容:正/确的'版}本`在+69书>吧}读-
如今的北美野牛,可是北美草原上当之无愧的霸主。
在观狮山书院医学院的努力下,婴儿的夭折率又大大的下降。
他们要是再不回来,李耿都要找我麻烦了。”
所有州县里头的适龄儿童进入到蒙学和小学里头,是可以包吃的。
这个时候,自然不能把重心全部放在玉米上面。
特别是这几年,倭国、新罗、南北高句丽等国大量的年轻女子被“吸引”到了大唐,成为许多大唐勋贵、商人、匠人,甚至是百姓家中的妾氏。
还有几次相比土豆和地瓜,玉米要更好储存,简直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粟米。
这个时候,李宽自然没有心情继续在那里继续搭积木了。
“聪明”的百姓,自然很积极了。
所以今天码头上冷清的很,根本就没有迎接的人。
虽然这个是去年才刚刚开始大规模实行的措施,可是对于吸引大家去就学,作用简直不要太大。
这为大唐新生人口的增加可是着实做了不少贡献。
不仅李宽准备自己说,他还会让《大唐日报》在报纸上狠狠的报道一波,将北美洲的富饶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一次我们紧赶慢赶,除了在蒲罗中修整了一天之外,可谓是一口气直接来到了扬州城,然后停靠当天就继续朝着长安城而来。我估计连楚王殿下也没有收到我们回来的消息,你想要的那种热烈迎接场面,估计是没法碰到咯。”
毕竟,这么小的孩子,哪怕是帮忙干活,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玉米和土豆,这可是解决温饱问题的神器啊。
亦或是在夏天的时候,吃个菠萝什么的,不香吗?
李宽看着眼前这个黝黑的小伙子,心中也是颇为感慨。
所以他们倒是对大唐发生的变化,不至于一无所知。
“市舶司的人倒是积极的很,走吧,我看那些胥吏已经过来,我们也好好的配合他们把市舶税给缴纳了。”
“走吧,走一起去!‘妖言惑众杨本满号’这一次出海,可是经历了两年的时间,算是出海时间最久的一支船队了。
市舶司的胥吏一看到这个船队,立马就激动了。
在扬州停靠的时候,李耿就让人去把最近一年的《大唐日报》给全部买了一份回来。
“阿耶,你不是说玉米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还可以烤着吃吗?可是我觉得这根本就没有办法吃啊。”
李耿带着一帮船员在美洲流浪了两年,自己这个船东,自然要先去慰问一下,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这样才有激情继续出海探险。“楚王殿下,幸不辱命!玉米我给您带回来了,几万斤的玉米种子,绝对够我们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推广了。”
不客气的说,这算是所有农作物中,李宽最期待的了。
比如这样的大冬天,喝着小酒的时候,如果有生米就着,是不是很有感觉?
并且,跟小麦和水稻不一样,玉米也将成为大规模养殖鸡鸭鹅等牲畜最好的助力,为大唐许多新兴的加工行业提供充沛的工业原料。
……
小玉米满脸委屈的声音,打断了李宽跟李耿之间的交谈。
“哇!阿耶,码头上那一框框黄橙橙的是不是就是玉米?”
这个小丫头,直接拿了一根这么黄的玉米棒子,并且还是那种晒干了的玉米,能够咬的动就算不错了,更不用说吃了。
但是刚刚掰下来的玉米,却是香甜可口,都可以当成水果来吃了。”
说好话又不钱。
除非自家孩子在学业上面很成功,或者家中很重视教育,要不然大部分十岁以上的孩子,就没有机会上学了。
还有那些金矿,只要找到一个标杆,就能吸引一大波人过去。
我估计再等下去,来看热闹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想走也很难走出去了。”
“马上就要过年了,等会本王在王府中设宴,给不远万里探险而回的勇士们接风洗尘。码头上的事情就交给其他人负责了。
经过了《大唐日报》等各个报纸的宣传,还有文达明出的新书,长安城的百姓对美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绝对是超出大唐百姓想象的事情。
李耿看到穿着统一工作服的胥吏来到码头,知道迎接自己的就真的是这些人了。
“没错,那就是玉米!”
看到小玉米手中的玉米,李宽忍不住笑了出来。
“阿耶,我也要去!”
过个十年能够把六年义务教育给搞起来,就算是前无古人的大事了。
“不辛苦,我们过得很快乐!在美洲,我们几乎每天都是吃着牛肉或者牛肉干,这可是在长安城中享受不到的呢。”
“阿耶,我也要跟你一起去,是不是那些海员把玉米从美洲带回来啦?”
但是大唐各地的蒙学和小学,也都朝着免费的方向在前进。
这估计可以刺激不少人去美洲探险。
站在甲板上,李耿黝黑精壮的身躯迎着寒风,却是那么的挺拔。
马车还没有停稳,小玉米就透过窗户看到了码头上已经围着一帮人,船上还有不少船员在一框框的往码头上抬东西。
当然,等到孩子到了十岁,不少人就改变主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