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长安城不愧是大唐的首善之地,百姓们的腰包很鼓啊。
当然,这跟网上一堆“公知”在那里贩卖焦虑,也是不无关系的。事实上,长安城最大的几家书铺,相隔都不算很远。
很快的,文曲书铺面前就热闹起来了。
趁着自己女儿如今在颐和园中正受宠,自己要是不好好的干出一点事业出来,等到新皇登基,或者是自己女儿人老珠黄的时候,那就晚了。
“书铺已经开门了,先把眼前的情况搞好再说。”
“也行,反正那个点都德离这里也不算很远,现在时间还早,我们就走过去吧。顺便感受一下西市的变化。”
后世的学位房的价格会那么夸张,跟大家重视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
如果徐孝德当作没有听懂,那么他就只能等下次再找机会了。
一直以来,他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找一个靠山,但是看得上他的,他看不上。
再加上他一直不想文曲书铺的控制权落到别人手中,所以一直都还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商家。
虽然知道买书的大部分都是托,但是文启明还是笑眯眯的跟徐孝德道喜。
找黄牛这件事情,他自然不可能亲自去找。
不管是哪个年代,华夏人对子女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
像是新华书店跟三味书屋,更是门对门。
文启明这个时候也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街面上,结果发现自己已经到了新华书店附件。
领头的一名托,故意嚷嚷着大声音,希望路人能够注意到这里发生的事情。
老任可是搞牙行出身的人,对于这种事情,那是再清楚不过。
要知道,在他以前待的州县,一本新书在书铺上市之后,别说是一刻钟卖一百本,就是一个月能够卖掉一百本,那就算是非常好的销售书籍了。
“这长安城如今有将近两百万人,其中至少有三成的人是认识一些简单地文字的,这三成的人当,只要有一成的人来购买《礼仪故事》,就能把我们库房之中所有印刷的《礼仪故事》都卖空。这几年,像是这种传统的书籍能够售卖出这么多销量的,几乎是一本也没有。哪怕是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的《夫子编译》,也要甘拜下风。”
“长安城四通八达,这里的新书上市之后,短短几天时间就可以在洛阳和凉州等地开售,到时候还是得多辛苦文掌柜,帮忙跟各地的书商联络。”
现在却是堂而皇之的占据了销售榜的前列。
同样是一条街两旁的房子,有学位的可以卖十万一平,没有学位的却是变成了五万一平。
“老任,兄弟们都吩咐好了吧?今天可是有不少报社的写手都会过来,可别露馅了,到时候把好事办成了坏事,就没法跟上面交差了。”
“有《礼仪故事》没有?给我来一本!”
而文启明也及时的安排了铺子中的伙计去路边散发传单,宣传徐孝德的《礼仪故事》,并且尽可能的跟那些路人说明买了这书对孩子教育的好处。
好在这次抱大腿总算是找到了合适的人选。
文启明一边观察着徐孝德的反应,一边将自己心中在意的事情说了出来。
“那就好,徐员外郎对这书的销售充满了期待,我可不想到时候卖出去几本之后就卖不动了,那就难看了。”
“没问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不过这段时间,我准备在城外购置一块土地用来开设自己的印刷作坊,只是现在好的土地比较难搞,特别是上面的一些农户,要让他们迁移还比较麻烦,所以可能会耽误几天时间。”
老任那是长安城黄牛界的一哥,区区一个《礼仪故事》的托,对他来说确实没有什么难度。
可是这四周的人,大部分都是我们的托,他们听到的消息,都是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听到的,你还担心这些人不心动?
虽然土地出售的事情不归他管,但是长安城各个衙门很少有不给他面子的官员,所以徐孝德对于帮文启明搞定这些事情,并无压力。
左右不过是一块地,又没有什么特别的。
哪怕是自己吃糠咽菜,也愿意大价钱去支持孩子的教育。
非的是《海上旅行故事集》这样的书籍,才能是畅销书吗?
徐孝德虽然有地方上为官的经验,但是长安城里各种各样的商业推广手法,他并不了解。
文曲书铺里面,徐孝德可是正看着自己的表现呢。
桂填艾本来还想跟老任好好的说道说道,但是看到文曲书铺的大门慢慢打开,他立马精神一振,不去想其他糟心的事情了。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徐员外郎,短短的一刻钟,已经卖出去近百本了,看来首日热销千本,一点问题也没有啊。”
“这些都是小事,回头我让府上的管家去长安县衙走一趟,然后你再去申请相关的东西。如果还是有问题的话,就直接找我的管家,或者你直接把相关的资料给到他就行。”
“前面是什么情况?怎么那么多人?”
他还以为自己的书籍真的那么好卖呢。
“我也要一本《礼仪故事》,从《长安晚报》上面的报道来看,这是一本教育小孩的好书。反正只是三百文钱一本而已,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文启明这话一出口,他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但是做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就比较少见了。
此时此刻,他的脑子一片空白。
一文钱一本的漫画?
虽然他不知道漫画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一文钱一本,这就彻底的把他给搞蒙了。
这是一文钱啊,不是一贯钱!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