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想去,李泰觉得还是要结合莱州的情况,搞出点名堂来。
我觉得王爷您亲自酿造的葡萄酒,可以走中高端路线,这样可以避免与奔富葡萄酒进行直接竞争,也能充分的体现我们的葡萄酒的不凡。”我们莱州的葡萄,明显比长安城的要好;我估计是这里的气候比长安更加适合葡萄生长,理论上莱州这里出产的葡萄酒,比长安好才是正常的。”
万一到时候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难免会招来祸事。
李泰当时被过继给李玄霸,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李建成是太子,儿子也不多,从他的儿子中选择一个过继给李玄霸的话,显然不是那么合适。
今天我们这个葡萄酒能够有这个口感,还真是得感谢二哥呢。从开始酿酒到现在,已经窖藏了差不多三个月了,可以考虑拿出去售卖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莱州和登州也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酿酒作坊,酿造的葡萄酒,质量良莠不齐。
杜楚客稍微愣了一下,他没想到李泰居然这么高调的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李泰想要靠着葡萄酒搞出点名堂,所以干脆就把自己酿造的葡萄酒叫做青雀葡萄酒,让大家品尝这个葡萄酒的时候,立马就能联想到背后的典故。
年纪略大的李宽就没有那个命了!
当然,这件事情李世民也牢牢的记在了心中。
所以这一次的葡萄酒,他不仅亲自参与了酿酒工艺的改善,确认酒的口感,还将楚王府这几年使用的成功宣传案例进行了整理总结,然后想到了自己的推广方案。
由于葡萄的亩产远远高于粟米,哪怕是葡萄的收购价格只有粟米的一半,农户种植葡萄的收入也比之前种地翻了一番。
所以哪怕是现在的奔富葡萄酒,质量比青雀葡萄酒高,李泰也有信心满满的追赶上去。
人只有经历过的事情多了,才会成熟起来。
很多人都知道李宽过继给了李智云,但是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李泰曾经也被过继给了李玄霸。
但是像是倭国和美国,可能就是反过来,把质量最好的留在本国售卖。
“王爷,楚王殿下已经同意旗下的玻璃作坊给我们的葡萄酒提供价格实惠的酒瓶,到时候我们把这些葡萄酒运输到长安城,可以直接在长安进行灌装,然后放到市面上售卖。
可以说,他绝对算是一个优秀的创业者了。
当然,平平安安,并不表示平平淡淡。
杜楚客不想跟李泰在那里讨论皇位继承的问题,谁知道东莱郡王府里面,有没有百骑司的探子呢?
而李世民儿子众多,理论上也只是一个藩王,用他的嫡次子来过继,很是合适。
所以他立马将话题转移到了葡萄酒的售卖上面。
当初离开长安城的时候,只有李宽来送别。
登州和莱州各县,都有不少农户种植葡萄,特别是莱州,由于不像登州那样有各种各样的作坊吸收就业,本地的农户除非背井离乡,否者其实没有太多选择,只能是在家种地。
好在海员们在船上也没有特别高的要求,有得喝就行了。
“论大气程度,楚王殿下还真是没有几个人比得上。他看问题的格局,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人,很多时候我们还在为眼下的事情蝇营狗苟,他的视线已经转移到了未来。”
但是,如果李泰选择的是著书立说之类的扬名方法,那就不一样了。
经过了这一次的打击之后,李泰也算是看清了眼前的局面,只求此生平平安安的过完。
所以李泰跟李宽之间,是有着一根非常特别的纽带将两人串在一起的。
也正是因为这一幕,让杜楚客彻底的认可了李宽这个人。
这也算是李泰的一个习惯了。
要知道,以当时李世民的地位,李泰作为他的儿子,是不可能被封为亲王的,顶多就是郡王,这就算是皇恩浩荡了。
可以说,不管是现在的李治,还是登基后的李治,对于一个“商人”,都不会有太多的戒心。
当然,这里面肯定也有李建成和李元吉推波助澜的功劳,要不然完全可以选择一个其他李世民不是那么喜欢的儿子,而不是最爱的嫡次子。
杜楚客这个夸奖,倒是一点也不夸张。
没办法,创汇嘛。
如今他是东莱郡王府的长史,行政级别明显下降了一级。
“王爷您酿造的这个葡萄酒口感纯正,喝起来不会觉得太甜,也不会觉得太酸,味道层次井然,并且散发着淡淡的葡萄香味,一点也不比长安城中楚王府的奔富葡萄酒差呀;甚至我觉得这个酒如果放个几年的话,比那奔富葡萄酒的口感可能还要更好一点。
明明是第一次参与酿酒,李泰的表现却是让人刮目相看,仿佛是一位被王位耽误了的酿酒师。
李泰看到这话之后,觉得自己哪怕是跟皇位没有缘分了,也不应该这么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自己应该让这个世界重新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东莱郡王。
说不定过个几百年,大家再喝青雀葡萄酒的时候,还会把李泰被贬,然后开始酿造葡萄酒当成是一件美谈呢。
很显然,看遍了人情冷暖的李泰,成长的非常快。
到时候能不能善终,还真是个问题。
“确实是,以前我还想拉拢他,让他帮我做事,现在看来,我那时候就没有正确的认识我自己。如果不是他早早的过继给了五叔,父皇又一直没有把他过继回来,这皇位他要是站出来争夺的话,雉奴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
杜楚客忍不住眼前一亮,不过也感受到了压力。
论酿酒,自己这个长史,比不过李泰。
论推广,自己这个长史,还是比不过李泰。
那自己的作用何在呀?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