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奇颇为忐忑的看着李宽。

“很奇怪的事情?比如说什么事情?”当初刘界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以为对方是不是喝酒喝多了呢。

“就生产效率来说,一台水里车床一天可以加工的螺栓数量,是人工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

作为楚王府推出工匠考核制度以来,首个获得八级工称号的匠人,戴全在各个作坊中的权威性是非常高的。

所以准备好好的把这个提案的背景讲一讲。

“王爷,您放心,观狮山书院对各项新技术的研究的支持力度,是任何地方都比不上的;像那个蒸汽机研究所,这几年已经掉了超过一万贯钱的经费了,但是书院从来没有对其做任何限制,只要有经费申请提上来,我都是直接批准的。

“人力机床?”

也让他内心已经沉到太平洋底下的希望,又升起来了一些。

过个几年,大唐说不定就会有这方面的需求了。

因为高端的机床,基本上都需要进口。

李宽很是意外的发现刘界说的“奇怪事情”居然是这样的事情。

戴全一开始就说出了一个非常具有轰动性的数字。

“哦?还跟《三国演义》有关系?”

所以单论一颗螺栓的话,肯定是八级工加工出来的更好;但是考虑到大规模的生产,车床就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像是奔驰四轮马车上使用的一些精度要求不高的螺栓,就是可以使用车床来加工,到时候成本直接减半都没有问题。”

结果船舶研究所里面居然有学员的眼光这么独特,早早的就锁定了这个让大部分人无法理解的研究方向。

但是使用车床的话,只要手脚熟练一些,一天加工出几百根螺栓,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李宽原本以为戴全会说没有办法呢。

“你刚说船舶研究所里有学员在研究铁船的制作?”

偏偏华夏在这方面一直是弱项。

“王爷,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把。”

不过李宽是什么人?

最关键的是有了机床之后,各种金属零件的加工,将变得容易许多。

很快的,一个长得微胖的学员来到了李宽面前。

“学生王忠奇,见过楚王殿下!”

王忠奇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给了一顿赞美。

王忠奇的回答出乎李宽的意料。

因为很多研究所都是李宽提出来设立的。

还好当初听了许敬宗的话,对各个研究所的支持从来没有打过折扣。

所以你会发现各个实验室里使用的仪器,但凡是跟高精尖扯上关系的,几乎都是进口的。

没想到居然能够听到一个颇为意外的答案。

对于自己手下的匠人,李宽都还是挺尊重的。

李宽看了看王忠奇,没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骨骼一点也不清奇啊。

自己这个观狮山书院的负责人,还是非常负责的。

自己进入书院两年,除了这一次的提案,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东西值得楚王殿下过问的。

要不然的话,大唐的工业技术怎么进步?

“楚王殿下。是我一个人想出来的!”

李宽突然有点好奇刘界口中说的各个研究所提出的奇怪事情究竟是什么事情。

刘界忍不住从头到尾的回忆了一下今天的场景,没有想到有哪里没有做好的。

李宽自己没有那么多时间泡在实验室里头,也不想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头,所以就有必要鼓励其他人泡在实验室。

“铁船的设想,是你提出来的?”

虽然短时间内,大唐不具备制作铁船的实力,也没有配套的蒸汽机去跟铁船相配合,但是这只是暂时的。

李宽对这个早有准备,所以很是平静的示意戴全继续说下去。

几百倍的销量提升……

“戴师傅,那就你来说一说吧。”

哪怕是你从早到晚的忙碌,也加工不出多收跟螺栓出来。

作为最原始的机床来说,使用水力来驱动也勉强够用了。

“王爷,我们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先用水力机床进行粗加工,然后再用人力机床进行精加工,这样既能发挥水力机床的高效率,也能提高精度。”

戴全的这话很好理解,李宽一听就懂了。

刘界接连举了两个自己觉得很奇怪的案例,而他也看到李宽果然被自己说的话给震住了,心中也颇为得意。

毕竟,这里明天,甚至每时每刻都有人上台演讲。

“不过,《三国演义》终究只是一部小说,里面的故事虽然来源于历史,但是又高于历史。在看到曹孟德相关的内容的时候,我觉得跟史书上记载的有所出入,所以就去找了《三国志》等书好好的重新看了一遍。”

王忠奇见李宽只是看着自己,脸上不悲不喜,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解释下去。

“在看《三国志》的时候,有一段话引起了我非常大的好奇心。里面说: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