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长孙家的做法自然不用跟魏征一样了。

并且,将心比心,跟自己差不多级别的魏征倒下了,他自然会想到有一天这样的场面会不会落到了自己身上。

“其他的问题的话,那就是这次魏征是因为劝谏有私心,想要自己名传千古,所以干出了把所有劝谏的奏折都整理成册子保存,并还送给了起居郎观看,所以才触怒了陛下,让陛下知道了魏征的劝谏也不是真的一心为国,而是有许多私心在里头。再加上刚好不巧的碰到了他推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都涉及到了太子谋反大案,最终才会有今天的结局。”

张行成也是当过御史的人,知道朝中要出现一个魏征这样的人,还能有一个容忍他的帝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没错,除非哪一天陛下又想到了魏征的好,重新给予魏家厚赐,否者魏家想要在大唐翻身,那是很难了。冲儿,一步错,步步错,这就是政治啊。”

长孙冲慢慢的明白了自己阿耶想要表达的意思。

不少大臣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谁也不愿意冲到最前面去挑战削减帝王的权利。

长孙冲作为长孙无忌重点培养的接班人,再怎么草包也是有几分本事的。

到时候,贞观朝的老臣都已经慢慢去世,朝中太子党的影响力,自然会慢慢的上去。

将心比心,长孙无忌觉得自己不可能跟魏征那样。

一旦新的皇后出现,那么长孙皇后残留的影响力必然会快速的消散,这对长孙家的发展来说,可不是一个好事。

如今魏征走了,朝中已经没有哪个人会再像魏征那样劝谏陛下。那么今后的朝局会向什么方向变化,还真的是很难说。但是,伴君如伴虎,大家对这句话的体验,肯定会越来越深刻。”

高季辅也是世家出身,有着自己的各种消息渠道,对于长安城中发生的一些消息都能比较早的获得。

“季辅,现在这个局面,不管是谁弹劾导致的,追究起来意义都不是很大了。魏征这个人,我们大家其实都还算了解,客观的说,他对大唐是有功劳的。虽然他的劝谏有点投机取巧,但是事实上确实是起到了约束陛下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大明宫之中,关于后宫之主的争夺,已经演变的越来越激烈了。

不管是哪个朝代,不受任何人和规则约束的帝王,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英明勇武入汉武帝,晚年也一样犯了那么多错误。并且,越是声名煊赫的帝王,犯错的时候给国家带来的后果是越严重的。

“渭水书院的扩建,为父没有问题,你负责跟郑家具体商讨就可以了。至于其他官员的争取,这个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结束的,但是为父肯定会去做。到时候雉奴哪怕是登基了,朝中大事他说了也不算。”

“阿耶你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在朝中多培养一些跟我们长孙家关系密切的官员?”

“魏征一直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孤臣,所以陛下才能听得进他的劝谏,因为在陛下眼中,魏征的劝谏之语,是为大唐考虑而提出的,并不是为了某个小圈子的利益而提出来的。这个时候,哪怕是劝谏的话比较难听,陛下都可以忍下来,为的就是成全自己的美名。

同是李治的东宫属官,高季辅跟张行成的关系比之前要亲近了许多。

“阿耶,魏征能够成为一代名臣,是因为陛下需要这么一名劝谏之臣的存在来衬托自己的胸怀广大。要是换成了其他的帝王,那么魏征只能早早的告老还乡,甚至被当庭杖毙。”

“确实如此,这段时间最好我们就低调一点,就在东宫里头好好的教导太子殿下,不要掺和太多的其他东西,也让太子殿下尽量保持低调,避开现在的风口再说。”

长孙无忌进来的压力也是很大。

以长孙家在朝中的势力,这件事背后的来龙去脉,显然是可以比较清晰的掌握的,所以长孙冲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分析。

张行成如今已经是太子少詹事,等到李治登基,至少也是一个六部尚书的位置。

权利需要平衡,不能一家独大。

同样的,站在长孙无忌的立场,他认为魏征的这一生是失败的。

虽然临时之前的那段时间,似乎过得非常荣耀,但是终究是没有荣耀多久,就迎来了沉重的打击。

对于大唐朝廷来说,这也算是一件非常大的政治事情,可是,你看看朝中这些天,有几个人站出来替魏征说话?虽然不能说一个都没有,但是说话有分量的人,那真是没有一个站出来给魏征求情,这背后的缘由,你考虑过没?”

长孙无忌显然也是有野心的人。

李世民还在的时候,他肯定会是一个听话、让人感到信服的大臣。

但是到了李治的手中,他还愿意做一个听话的人马?

他的野心会不会爆发呢?

历史会说明一切!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