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章 我们坐在那里看戏就行

大唐速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南山建工的速度。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南山建工就上了两次《大唐日报》的头条。

“大唐第一高楼顺利封顶!”

“颐和园确定选址,南山建工再次成为独家承建商!”

这些消息,让长安城的冬天显得很是火热。

基本解决了升降梯的问题之后,大唐第一高楼的修建就进入了快车道。

因为剩下的工程大部分都是室内工程,哪怕是冬天,只要气温不降低到零度以下,也能够正常施工。

李宽准备在明年春天的时候,正式将这座高楼推送到长安城百姓面前。

“是的,当初在楚王府羊毛线的冲击下,范阳麻布铺子着实遭遇了巨大的危机。不过羊毛衣不适合天气热的时候穿,所以麻布的市场很快就稳定了下来,范阳麻布铺子还是牢牢的坐在了大唐最大麻布商的位置上。这一次,楚王府没有干成的事情,我们却是可以试一试!”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按照之前的推测,哪怕是今年的布价格不如去年,杜家也能挣个几万贯,甚至十几万贯回来,妥妥的占据着杜家最主要收入来源的位置。

如今,尝试到了甜头,甚至可以说是暴利的勋贵们,立马就爆发了惊人的能量。

别看五姓七望之间,通过各种各样的联姻,已经绑在了一起。

虽然上个月被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一顿,上长安城损失惨重。

虽然他心里还是挺期待的,但是看到那规模浩大的宫廷建筑,生怕修了一半就修不下去了。

“不管是谁去了完工的颐和园,都会流连忘返。就凭王爷您给的设计图中的那一段话,我就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以人工叠石成小山,有高二丈至五丈者,联贯而成无数小山谷,谷之低处清水注之。在山谷之中的池畔有庭院,有敞廊,有园,有瀑布。而园内山丘之上遍栽名贵稀奇林木,而以各色树为多’;这绝对是是人世间的天堂啊。”

谁让他是范阳卢氏在长安城中身份最尊贵的人呢?“马上就要到年底了,很多人都喜欢在年底给家中添置一些衣裳;再加上这几年我们的麻布被广泛的制作成麻袋,需求其实一直很旺盛。别说价格上涨一点点,就是上涨个一成,也是很正常的嘛。”

王杰在长安城待的时间不算短,自然知道大唐皇家交易中心在商业交易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没错,郎君您说的对!但是麻的种植没有省事,也不适合在草原上种植。像是亚麻,它适宜温和凉爽、湿润的气候环境,你把它放在朔州,虽然不至于种死,但是根本长不好。

估计连李世民自己都不清楚内帑到底掌控了多少财富。

王峰自然希望太原王氏的布能够名闻天下,那时候他这个掌柜在太原王氏内部的话语权,也会上升不少。

长安城的大街小巷,传来一阵阵的叫卖声。

相反的,太原王氏能够成为河东道北部最大的种植主,跟褚遂良的支持分不开。

像是太原王氏跟范阳卢氏,关系就一直不算太好。

毕竟,要维持他长期出入各个青楼,享用最好的美酒和绿茶,需要的费可不是“一点点”。

别看是同父同母的嫡子,老大和老二之间的待遇差别,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作为大唐有数的大匠,他很清楚江南风格的庭院,修建起来有多么麻烦。

“王爷,这渭水支流引入水源到颐和园之中,再让水流到作坊城的中心湖之中,最终让它们顺着作坊城内的河涌,重新汇入到渭水下游。我觉得这个方案,可行性非常高,并且解决了颐和园需要大量活水的问题。”

但是在朝廷的有力赈灾措施面前,大家很快就恢复了生活的期望。

河东道今年的种植面积,比去年整整翻了两番。

“布的成本如何,你也三番五次的核算过。那太原王氏说是评价售卖布,其实里面至少还有三五成的利润。我们虽然种植规模不如他们,按照他们现在的售价,也不至于亏钱,顶多就是少挣一些而已,慌什么慌。”

卢安满脸笑容的跟卢宣汇报着铺子里的情况。

这也让《大唐日报》、《长安晚报》和《渭水日报》这些报社迅速的扭亏为盈。

“朔州北边,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交锋很厉害的一个区域,如果通过的种植能够让这块区域彻底的纳入我大唐的统治范围,哪怕是让太原王氏这些世家勋贵多挣一些钱又有什么关系?”

单单跟萧锴对比一下,卢宣心中就想哭。

可想而知,今年的布竞争会有多么的激烈。

“郎君您放心,展示的样品早就送到了交易中心的铺子里了,明天统一开始售卖。这一次,我们要让大唐感受到布的新气象。”

卢宣站在麻布铺子的二楼,看着楼下热闹的场景,就像是在看一个个移动的银币。

“是啊,这几天我都在布作坊里忙碌,眼看着第一批布即将上市,现在太原王氏却是跳出来搅局,这是在砸我们大家的饭碗啊。”

结果人家不仅不亏钱,反而能够挣大钱,就是因为有广告。

“二郎,我试一试,争取在年底把价格上涨一成!”

杜府之中,杜荷刚刚出门,却是很快又回到了府中。

“大新闻,重大新闻!太原王氏布平价卖了!”

王峰的这话,有点出乎王杰的意料。

“王家手中有不少是淳于家从倭国运输回来的奴仆,说是奴仆,其实淳于家的人是把那些倭国人给骗过来的,不仅没有钱,据说还收了那些倭国百姓的一些运费,结果一转身,淳于家就将倭国人像奴隶一样的卖给了那些田主。这事情,没有伤害到大唐百姓的利益,我们不用太过纠结。”

“嗯,不过因为田的原因,今年可是累死了不少奴仆,特别是王家的奴仆,有一批是从各处买来的奴隶,他们为了尽肯能的降低种植的成本,可是对这些奴仆压榨的非常厉害。”

还是没有之一的那种。

“褚主薄,这段时间,每天都有大量的线被运往长安,特别是太原王家,后来者居上,今年单单他们一家种植的面积,就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亩,几乎占据了将近一成多的产量。”

百姓们的收入,虽然没有人去统计过到底翻了几番,但是从东西两市以及交易中心每年不断上涨的交易规模,就能看出来大家收入的变化。

这背后的意义,自然不需要多说。

所以卢安倒是看得很透彻,牢牢的保住了卢宣的大腿。

很显然,这些报纸单单看印刷成本的话,绝对是亏钱的。

行宫的修建,如果不能把李世民吸引过来,那么意义就大大的削减了。

卢宣对卢安也是很了解了,知道他口中的一点点,那是真的一点点。

“卖报!卖报!新鲜出炉的《大唐日报》,一文钱一份,买不了受骗,买不了吃亏!”

听说杭州那边有一个西湖,去年杭州刺史在西湖中间筑了一道堤坝,将西湖一分为二,让这堤坝成为了一道新的风景线。我们的颐和园,直接参考西湖的格局来挖掘湖泊就行,总之我希望这个颐和园,是一个跟大明宫完全不一样的行宫,能够让陛下住进来之后就不想离开。”

既然杨本满那帮人那么给力,给自己这么好的一个助攻,李宽自然要把这个机会把握好。

反正,只要有利于朔州附近种植的事情,他都不会反对。

杜构很是淡定的看了一眼杜荷手中的报纸,显然是他刚刚已经看过了。

反正宣传推广措施这种东西,大唐皇家专利局又不会接受专利申请。

王峰胸有成竹的说道。

相反的,如果以后李世民一年到头,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颐和园里头,那就相当于大唐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颐和园,转移到了作坊城。

我自己搞定!朝廷赏赐之外的荒地,需要出钱购买?没问题,我给钱!观狮山书院农学院的学员数量不足?没关系,我们在这里专门修建一个种植研究所,一应费用大家承担了,观狮山书院只要负责安排教谕。

阎文本仍然是本次颐和园修建的将作大匠,同时,他还邀请了渭水书院的宇文善来给自己当副手。

作为一种效果非常好的推广措施,去各个报纸上打广告,已经成为了长安城各个商家常用的措施。

这一次,自己做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让布的价格下降,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布,王峰心中从来没有这么满足过。

“二郎,今年我们麻布铺子的销量,估计可以创新高。单单前面十个月的销售额,就已经赶上去年前年了,价格甚至稳中有升,上涨了半成呢。”

作为东海渔业和大唐皇家钱庄最大的股东,李世民的内帑之丰厚,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突厥人被我们大唐打败了,薛延陀人也废了,曾经强大的高句丽,也几乎是灰飞烟灭,朔州北部草原,短时间内已经没有对手能够威胁到我们。再加上附近发现了大的铁矿和煤矿,两座新的边塞矿产城池冉冉升起,假以时日,朔州将成为大唐北方新的一个经济中心。而一旦这里能给朝廷,给勋贵带来利益,自然就会有更强大的队伍来保护这里的安全。慢慢的,朔州将不再是一座边城。”

甚至把没有什么购买力的百姓算上的话,整个关中地区都够了。

第一年的时候,大家是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跟着楚王府的步伐在种植。

“不用,既然要修的别致,就干脆做到极致,否则陛下在大明宫待的好好的,干嘛来颐和园?我就是要让陛下感受到颐和园的不凡,让他来了就不想回去。”

当然,就大唐现在的消费量,的种植规模已经够了。

至于其他勋贵,大部分也都是几万亩的规模。

“大哥,这可不是少挣一些钱,这至少是几万贯的损失啊。”

……

“你说什么?布的成本比麻布还要低?这布明显比麻布更加吸汗,穿起来要舒服很多,长安城各家勋贵都喜欢使用布制作衣服,特别是贴身的衣物,几乎都是使用布制作的;反倒是那麻布,除了那些田舍奴,没有什么人回穿啊。”

“没问题,水源的方案就按照你说的来制作。颐和园的建设重点就是一山一水,作坊城旁边,并没有像样的山坡,也没有明显的大湖泊。正好把挖掘湖泊的淤泥堆积到旁边,形成一座人工堆积的山坡,然后围绕着山坡修建一些庭院和宫殿,四周栽上各种名贵树木草。这个湖,要挖的足够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