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通兑天下的愿景
《大唐日报》连续三天头版头条报道了“格物学院号”的相关新闻。
巨额的赏赐就不用说了,直接让一堆犹豫不决的人都加入了出海的行列。
澳洲的发现,也刷新了大家对世界的认知。
而澳洲有金矿,这更是坚定了许多人去澳洲闯荡的念头。
反倒是大唐皇家钱庄推出的银票带来的反响没有那么大。
毕竟,最小面值也是一百贯一张的银票,跟普通人实在是没什么关系。
这就跟后世的支票一样,不管相关的管理政策有什么变化,普通百姓基本上都不会关注。
王玄武毕竟市自己的得力属下,李宽还是简单的说明了一下自己的想法。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吧首.发?本=小^说?。
虽然主业是丝绸,但是在登州、凉州都还有一些其他的业务以及铺子。
陈锦算是西市比较有名的一名商家。
并且,严格说来,我们的每张银票,其实也是有代码的,真要费功夫去管理,也不是不能追踪,只不过需要大量的人力就是。”
长孙家庆这两天也是下了不少功夫。
历史上,明清时期镖局的规模迅速扩大,也是跟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
但是,银票的出现让陈锦有了新的想法。
为了让银票的推进不出什么篓子,浪费一些积分也是值得的。
不过,这种歪心思,注定是一场无用功。
李宽既然希望大唐皇家钱庄能够实现通兑天下的设想,一些配套的东西就有必要一起鼓励发展了。
长孙家庆也很失望。
李宽既然推出了银票,哪能不在防伪上下功夫呢。
银票的印刷,自然是绝对机密,不会搞得到处都是。
“你说的再多又有什么用?人家大唐皇家钱庄为什么能够制作出这样的银票来呢?”李承乾的这话,让长孙家庆无言以对。
王玄武作为情报调查局的负责人,显然是从哪里听到了什么风声。
还有,这银票背后的大明宫图像,印刷的栩栩如生,简直就跟真的一样,这种印刷技术,也不是一般的印刷作坊能够完成的。更让人难以仿制的是这银票它是有颜色的,这种鲜艳的色彩,印制在银票上面用手摸了之后一丁点掉色都不会,也感受不到上面有涂料的痕迹,这也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银票是不记名的,丢了的话损失就会很大。而之前大家将钱财存入大唐皇家钱庄的话,会有一个存单作为凭证,这种凭证是需要专门的验证才能取出钱财来的,哪怕是不小心丢了,别人也不见得能够用上。”
为了让这镖局的生意能够让更多的商家接受,这镖局跟楚王府并没有什么关系。
要是到时候自己说不出个一二三来,那人家可能就真的以为是自己干事不力了。
不过,东西两市的商人,对这事的关注度却是超过了所有的事情。
如今储君争夺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李承乾对于李元昌的提议自然是没有任何犹豫就同意了。
“王爷,今天属下听说了一个说法,说是银票的推出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之前的存单有用。”
要是往年,为了保证路上的安全,他都要将府上的护卫带上,并雇佣几个值得信任的游侠跟随自己南下。
李宽这个决定,算是为李德奖的顺风镖局插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而是长安城几个武将家中子弟自己联合组建的。
百齐放,才是春啊!
长孙冲在五合居跟郑海喝酒的时候,听说了大唐皇家钱庄的盈利情况,心里就开始痒痒的。
这个内容,李宽并没有让人在《大唐日报》中进行介绍。
其中李靖的二儿子李德奖是大掌柜。
一百贯、五百贯、一千贯的都有。
“大唐皇家钱庄并没有说不给我借贷,真有需求,找他们也是可以的。”
大唐皇家钱庄的柜台面前,陈锦拿着一张一百贯的银票去到柜台上兑换金币。
当然,他要是知道这些银票印刷的纸张都是李宽从系统中专门兑换出来的,估计就不会那么不自量力了。
在他看来,再复杂的银票,也是人制作出来的。
虽然他不大相信这种说法,不过还是进行了汇报。
那就再去西市看一看吧。
要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还不如不要推出来呢。
如果连珍品阁都不接受银票,那其他的地方试也不用试了。
李宽倒也没怎么吃惊。
“太子殿下,汉王殿下,这银票虽然看上去就像是简单的一张纸,但是《大唐日报》上详细的介绍了它的十二种防伪措施。就这纸张,哪怕就是放到水里面浸泡一会会,也不会马上烂掉,单单这一点,现在市面上所有的纸张都做不到。
陈锦收好金币,心中安定了几分,然后左上马车继续前往珍品阁。
对于李宽来说,最小的银票面值也价值一百贯,以大唐近几年的流通需求来看,只要兑换一吨特殊纸张出来,就足够使用了。
不过,长孙家庆去到几个跟东宫关系密切的印刷作坊了解一番之后,带回来的消息却是让人很失望。
……
不过,这也让他松了一口气。
东宫。
陈锦倒也没有指望所有的铺子都能接受银票,毕竟对于一些小铺子来说,银票的币值太高了,万一收到一张假的,那就要命了。
“银票是不记名,这金币银币不也是不记名吗?至于那存款凭证,单单存款需要支付保管费,这就限制了它的发展。再说了,对于商业发展来说,货币的自由流通才是最主要的,存单完全不具备自由流通的属性,只能解决异地携带钱财不便的问题。”
李承乾、李元昌、长孙家庆等人聚在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