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两人是初次认识,除了商业互吹,似乎也没什么太多其他东西可以聊。当然,这都是后话。

“没错,不过主要是面向王府中相关人员的子女,也不是谁来都能进去。”

整体来说,彼此都给对方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武照一直在回味着刚才李宽的那首词,并且越想越觉得好。

识文断字的,也都是自己家中学的。

太原王氏,人才济济。

这倒是又让李宽高看了一眼。

以往,明算科这些科目,哪怕是状元,绶官也不会很高,能有一个九品芝麻官,就算是不错了;远远比不上进士科出来的状元,所以世家们对它也不是很重视。

特别是在计算速度方面,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

“大哥,你放心,寒窗苦读十年,父亲的那些本事,我不敢说都会了,但是八成还是都掌握了。整个长安城,算学比我厉害的,好么已经作古了,要么也都是上了年纪,这明算科状元,可谓是探囊取物一般,没什么难度。”

但是,算学就不一样了。

“久闻李郎君乃是长安城第一次才子,今日总算是见识了。”

唐朝算经十书当中的《缉古算经》就是他所著,是国子监的算学教材,对后世的影响也颇深。

李宽可以感受到,这个时期的武照,应该是人生比较落魄的一个阶段。

本身这就算是理科的东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考核结果非常客观。

人家可不是傻白甜,不好忽悠,警惕心也很强。

以往的科举,哪怕是中举了,也不一定就立马能做官,还要经过吏部的选拔。

武照没有像一般女子那样扭扭捏捏,也没有明明心中很想要,嘴里却在那里推迟。

“楚王府的蒙学还对外招收女童吗?”

其实,李宽觉得让武照去观狮山书院当教谕,估计都能胜任。

按照现在朝廷明算科一年取士才三十人的标准来看,观狮山书院如果集中力量,说不准还真能实现百分百的霸榜呢。

当然,一甲二甲和三甲的情况自然是不一样的。

算学也好,医学也好,亦或是法学,家族当中都有子弟精通。

原本李宽是想明算科、明法科、明医科三科一起参加,让观狮山书院一鸣惊人;不过后面听了许敬宗的建议,与其多个科目一起参加,不如集中精力,把最强的明算科的榜单前列全部占据了,影响力更大。

如今大唐的科举总共就五科,不管是明经科和进士科,还是原本比较不受重视的明算科、明法科、明医科,地位都比之前有所上升。

而王孝通则是太原王氏的算学大家。

有才华的人,都有几分傲气。

王盛就是其中的典型了。

从小到大,同龄人当中,就没有人的算学水平高过他的,也难怪他会有这种感觉。

只是,井底之蛙,又哪里知道这个世界变化很快呢?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