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不打了也行,孩子们也能好好歇歇,中车令说不打就不打吧。”夷男摇了摇头,甩走了心里又想插手的念头。
一顿饭吃完,夷男想要出去走动走动,可是临到帐篷门口又停下了脚步。。
走回来的夷男躺下后开始自言自语;
“不能出去,要不然一群首领们又来罗里吧嗦的,还是躺自己帐篷里安生,只是苦了弃宗农那边。”
“这边不行动起来的话,李世绩就能安心应对吐蕃那些人马了。”
夷男也是非常的劳累,心里惦记着整个部落的来去,又连日奔走,不知不觉又沉睡过去……
不说边关的热闹场景,只说李世绩这边,按照惯例派出骑兵回去报信,汇报战事。
一路上的驿站不停的换人换马,最后一站是长安城外四十里的最后一站。
大清早卯时过半,最后一站的传令兵接过了战报,戴上插着红色羽毛的头盔,骑上战马奔腾疾走。
肩膀上两只哨子发出刺耳的声响,数里外就能听见。
看守城门的兵卒早早的清理出来道路,准备进城的百姓们自觉的靠在城门口两边等着传令兵过来。
没多久,背插红色令旗的骑兵如旋风一般冲进城门里,直奔皇城而去。
骑兵一路经过皇城大门,并不下马,路上就有专门安排的禁军传话;
“皇帝在太极殿内。”
“可去太极殿上。”
“好!”
“驾,驾驾……”
传令兵一路骑马到太极大殿门口才下了马,左手拿出军报,右手取下背上血红色令旗,小跑进太极殿。
“报……”
李世民正坐在九五之尊的宝座上,听下头的群臣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听到竹哨的那一刻,他就按耐不住了。
太极殿上也都快速的沉静下来,所有人都在等着传令兵的到来。
边关有吐蕃和薛延陀的大军四十多万陈兵列境,另一边还有吐谷浑那些兵马四处作乱,朝廷里所有官员都不约而同的结束了派系之间的所有争斗。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这个道理人人都懂,尤其是大厦将倾的时候,汉人不得不再次团结起来。
尤其是前天的军报,马邑城的守军阵亡了两千多人,这件事情犹如晴天霹雷一样,震撼着每个汉人的心。
对峙了许久的场面终于被打破,敌人终于开始攻城了。
天下百姓的心,都被那小小马邑城的局势,惦记的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
“报!”
传令兵终于上来了太极殿,血红色的令旗看的所有官员都紧张的不行,这是出大事情了,否则传令兵是不会上旗的。
自从唐兵和吐蕃还有薛延陀军对峙以来,传令兵带上血旗的情况只出现过一次,那就是马邑城被贼兵攻城的那一次军报。
今天这个传令兵又带着红色令旗到来,天知道又是哪座城池被贼兵攻打了?
“报皇帝陛下,呼……”
“不要慌张,喘匀实了再说不迟。”
“谢……皇帝陛下照顾……呼……哧…呼……”
“启禀陛下,吐蕃国主一直不动的兵马行动了。”
八百里加急的传信兵这一句话还没有说清楚,满朝文武都跟着紧张了起来。
吐蕃的十几万军,一直按兵不动,这才叫李唐朝廷稍微踏实一些。
可是都知道,终究要动的,果然不假,人家行动了!
李世民也派了税客过去,估计才刚到没一两天,李世民私下里给谈判的官员的命令是,封王,封什么名头都行,要皇家女也可以同意。
之前被李钰打乱的计划可以进行,可以和亲,可以嫁皇室女,可以联姻,只要吐蕃继续保持原样就行。
没想到吐蕃国的大军终究还是忍不住下场了……
李世民脸上的肉忍不住快速抽动着,还好九五之尊的宝座距离下头的文武百官很远,没人能看清楚皇帝的具体表情!
“无妨,朕早就料到了,也早就定下了对应的计策,所以不用不着急,你且慢慢的说来。”
“是陛下。”
看到皇帝如此镇定自若,文武百官不由自主的松了一口气。
秦王回来了!
十年前那个算无遗策的秦王回来了!
那个曾经机关算尽,任何事情都有安排的秦王回来了。
只要秦王回归,一切都不用发愁了,昔日的秦王如果不厉害,岂能打下这五湖四海的江山?
文武百官都习惯性的放松了下来,只有李世民自己知道自家的事情,他心里比谁都着急。
可是他不敢表漏出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强装镇定,他必须是所有汉人的主心骨,他必须什么事情都能算到,也必须什么事情都有对策!
“启禀皇帝陛下,吐蕃国的国主,带领的那十几万军,从原来的地方,行军去了朔方城外安营扎寨。”
“而且全是吐蕃国的进攻阵法,末将听到李仆射自言自语,说他们顶多会等三日,然后就要进攻朔方了,这里是李仆射的奏本,请皇帝陛下过目。”
“嗯,不必着急,朕心里有数,这些早就算到了的。”
正在窃窃私语的大臣们,听到皇帝四平八稳的声音再次踏实了不少,又听皇帝说早就算好了这一切,个个都放松了下来……
李世民这句话没有吹牛,他确实提前就和几个大将军们推演过这一步的,但是李世民却没有什么上等计策,边关就那二十万军,吐谷浑那边又调过去几万,南衙禁军也出行了。
现在的李世民,除了玄甲军以外,可以说没有兵马能调动增援了。
所以李世民这些话,纯属口头安慰,最大的作用就是安抚住文武百官的心,安抚住长安百姓的心,安抚住天下汉人的心……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