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扩产
姆特瓦拉市。
“根据省政府指示,大力提振经济,在未来我们姆特瓦拉要将产量扩充到三倍以上,以响应经济政策大发展,扩大出口规模,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适应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大趋势,为本市发展提供后动力。”
东非的种植一直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因为国家重点投入不在纺织业领域,在过去只形成了以内罗毕为中心的北方区,以布拉瓦约为中心的南方区,以及马拉维湖产区,这三大产区占据了东非产量的半壁江山,除此外还有杰济拉,索马里等优质长绒产区,和各种依托城市存在的小产区。
而之所以,现在东非政府态度发生转变,大力鼓励种植的直接原因,也是因为德国订单的增加。
德国首相卡普里维的东非之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使东非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原材料供应地之一,而在东非能提供的各种原材料供应中,东非的尤其被看中。
德国非常缺,截止到现在,德国已经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纺织业国家,在世界上也能排到第三位,仅次于英,美两国。
在德国直接从事纺织产业的工人达到三十多万,接近四十万人,每十名产业工人中,就有一名从事纺织行业。
在1892年,德国纺织业就创下了接近七亿马克的商品,比德国第二大产业煤炭产业,高出百分之三十,比钢铁产业高出百分之四十。
但是,德国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而德国的原却几乎全靠进口,在1892年一年,德国就进口了超过七亿磅的,德国没有哪一个工业在关键原材料上像纺织工业这样如此依赖进口。
19世纪末,价格持续走高,美国和印度两个全球最大产产区越来越多地自己消费是价格增长的根本原因,价格已经翻了一倍。
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前,美国本土工厂只使用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国产,但是到了19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三左右,到了1892年后又上升到百分之四十多,印度也受益于英国的投资,加上人口增长,纺织工业规模不断扩张。
所以德国迫切需要在全世界寻找一处稳定的供应基地,来满足本国纺织工业的需求。
在同东非合作之前,德国曾尝试过在其殖民地多哥兰(西非多哥共和国)进行种植,但惨遭失败。
毕竟19世纪的非洲,除了东非和埃及,等北非国家以外,基本没有种植经验。
德国在多哥甚至找不到具有种植经验的丰富劳动力,而德国本土种植规模小,在种植领域和和英,美相比经验不足。
而且德国控制多哥兰才几年时间,对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认知相当缺乏,所以失败是必不可免的。
当然,德国选择多哥兰这个地方进行实验,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多哥兰前世就是非洲种植大国,尤其是其独立后,种植业扩大了七十多倍,其隔壁的贝宁(如今的达荷美王国以及葡萄牙威达殖民地)更是在21世纪成为过非洲第一大种植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