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风邪?
出入城区很方便,城门处几个“赤佬”只是随手一摸叶巡随身的行囊,连翻看的兴致都没有,也没有盘问什么就直接放行了。
说起赤佬,还是叶巡昨天刚听到的新词,是很多百姓私下里对于本朝红衫大兵的称谓,以他掌握的仅有的几句魔都方言来分析,大抵不是什么好话。
说来也不怪百姓口吐芬芳,这帮红马甲对待平民的态度实在是不怎么样,高兴的时候你们该干嘛干嘛,不高兴的时候有一百种方法整死你,一百种。
想想那个王远,估计已经算军内的好心人了,叶巡现在回头才明白当时那货笑的意味深长是啥意思,合着他们早就知道深秋入冬种不出粮食呢,如果真的是有心算无心,那就属于结结实实摆了流民一道了。
……
再次踏入城镇的感觉依旧新奇,有种在影视城旅游的既视感。
城门内是片很开阔的广场,除了大头兵们,广场上只有一些出入城的平民,且不能待得太久,须一直走上五六十米后,再跨越一条横贯城镇的内河,才算是到了百姓的生活区。
河宽约有十余米,根据城门内告示板上简易的地图显示,四个城门附近各修了一座石桥用以渡河,如果遇到了战事,这条大河就会成为守城的最后一道防线。
叶巡估计真要被敌人打进了城门,这河再宽恐怕也只是个样子货了。
毕竟整个吴江镇也不过十里的长度七八里宽,一里差不多四百多米,换算出来只有十五六平方公里,还不如建邺市一个区大,面积上算是小的惊人。
一座迷你小城,敌人但凡攻进城门,放个屁都能飘出小半个城区,城东打个喷嚏城西都能听见,打个锤子打。
难怪宋徽宗酷爱赏石,居然敢拿城池来换——类似吴江镇这样的小城镇,整个大宋不知道有多少。
朕堂堂一国之君为了毕生的爱好,散几座城池出去怎么了?
洒洒水啦。
穿过了一段略显萧条的地区后,直到绕出了借宿过的破屋区,叶巡眼前终于豁然开朗,迎面而来都是五八门的店铺招牌,各种食物的香气钻进鼻腔,馋的他狠狠咽了咽口水。
回想起早上的四个馒头刚吃了两个,肚子就死活再撑不下去,谁知没过两小时又饿了.对于常年生活在华东城市的叶巡来说,馒头真的是又顶饱又不抗饿的矛盾食物。
难就难在兜里没钱,否则他高低得整碗羊汤暖暖身子。
早知道就把剩下的俩馒头揣兜里了。
贫穷的孩子眼观鼻鼻观心,目不斜视的趟过了“餐饮一条街”,总算是到了镇上的商业街,路边的店铺里各种琳琅满目的小商品令人目不暇接,有姑娘家用的胭脂水粉铺子,出售生活用品的瓷器店,还有不少手工制作的小玩意绿绿的,要说多精美谈不上,不过瞅着确实挺有意思。
接连路过了两家招牌上写着“质”字的店铺后,叶巡终于在第三家店门前停下了脚步。
他有点好奇这店到底是干啥的,两条街上居然出现了三家。
揭开厚重的挡风布帘,叶巡小心翼翼探头向里张望,在看见一排严实的铁栏杆和中间小小的柜台后,他顿时反应过来。
原来是当铺。
说起来质铺这词儿他小时候还学过来着,宋代当铺南北方的叫法并不相同,南方称作质铺,北方则叫解铺,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了“解”字招牌的店铺,没想到真的来到宋朝之后居然把这茬给忘了,亏他还是倒腾古玩的呢,惭愧。
柜台里面坐着的男子正在招呼客人,顺眼瞧见了叶巡立即出声招呼道:“客官您站在门外多冷,赶紧进来坐呐!”
叶巡想了想,我进去就看看不消费,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吧?
想着,便痛快的进了门。
“麻烦客官您稍等,马上就招呼您!”这人看着约莫四十来岁,留着两撇小胡子,一眼看着就精明,估摸着是当铺老板请来的掌眼人,叫声掌柜也说得过去。
叶巡闻言点头坐下,饶有兴趣的看着面前的两人,其中那个客人侧脸看着有点面熟,此时也不顾旁边出现了外人,面露苦色的哀求着:“掌柜的,您看这扳指温润的很,玉料更是上佳,当初入手费且不止倍余,只算作二十两未免太低了,能否高抬贵手,价再高上几分?”
男人脸上那凄苦焦急的表情,成功勾起了叶巡的记忆。
这不是昨天那个在马车上问路的兄弟么?
现在着急忙慌的来卖贴身的扳指,估计他女儿的情况不是太乐观啊。
目光移向那扳指.叶巡虽然不是很懂玉翠类的东西,可目光稍稍一瞥也能看得出是个不错的玩意儿,玉质洁白莹润,散发着柔和的油脂光泽,给人的感觉异常的舒服。
至于内里有没有杂质得上手细看,总之乍看上去品质相当不错,应该是和田料的高档货。
叶巡瞬间心动了。
二十两应该指的是银子,换算成软妹币也不晓得是多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