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洛抿了抿嘴,压低声音,再度问道:“陛下除了怔住小会,还有什么表现?”自己没有机会见到第一现场,那么只能通过赵绾的转述,来进行了解当时的情况。

对于太后薨逝一事,刘彻的态度同样重要。

“嗯?让我想想。”赵绾摸了摸下巴,显然没有专门注意这点。

倒也正常。

要知道骤然听闻太后薨逝的消息,绝大部分人内心唯有震惊。

待到稍稍回过神来,也是在思考关乎自身的影响。

至于刘彻是个什么表情,真不会多去关注。

片刻后,他缓声道:“嗯……陛下似乎先是震惊,然后朝身后的宦者吩咐了几句,等我回过神来,陛下已经准备赶往长乐宫,一副非常哀痛的模样,甚至走下台阶的时候,需要宦者搀扶。”

回答相当粗糙。

不过这并非赵绾有意敷衍陈洛,而是他实在回忆不起太多内容,但又不能瞎编。

于是这些画面,已经是他记忆中为数不多的内容。

“看来太后薨逝,对陛下打击甚重啊。”陈洛眯了眯眼。

赵绾表示认同地点了点头,颇为感慨,“无论如何,太后总归是陛下的祖母,在陛下未能亲政之前,正是她一手主持朝堂,将天下安稳地交到了陛下手中。

要说陛下对她没有敬爱与感恩,那又怎么可能呢?

只可惜陛下亲政不到两年,太后便薨逝了,没机会看到陛下亲自建立宏图大业啊。”

“是啊。”陈洛深以为然。

只不过他内心不断盘算起来。

如果赵绾描述的场景属实,那么刘彻有几分表演的痕迹?

要知道刘彻平日里的心境有多稳定,不用多说。

自己就没见过他的情绪有过较大起伏。

这般情绪管理能力,放在皇帝身上,确实是项重要的能力。

毕竟一位皇帝喜形于色,让臣子轻易地猜出喜好,那么无疑会被轻松拿捏,失去权威。

至于赵绾刚刚的感叹,陈洛不以为然。

最是无情帝王家。

寻常人家的祖孙之间,往往会是“隔代亲”,关系密切。

毕竟寻常百姓家,祖母膝下最多也就五六个孙儿,年幼时是她抱着哄睡,年少时是她看着成长,亲情的羁绊早在一点一滴的日常中种下。

而宫城之内,刘恒的孙子多达几十人,何况刘彻并非刘启的嫡长子,待在皇宫内的时间不算太长,亦非由窦太后亲手抚养长大。

因此赵绾按照普通百姓家中的情况,去推断皇室的亲情,断然会出现偏差。

换到另外一个角度,从刘彻本身的需求去进行分析。

他对名臣良将的渴望,远远超出对亲情的期盼。

何况窦太后代管朝政,行天子之权期间,因为政见不同,她多次与刘彻站到相反的立场上。

如果没有发生胶西王一案,她半会像历史上那样把持朝政,直到薨逝,刘彻才有亲政的机会,那么他想要开始自己的改革,恐怕要从今日之后才能开始。

陈洛相信以刘彻的智慧,可以感知到这点。

因此窦太后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算是刘彻的“政敌”。

当然,窦太后在还政之后,减少对朝堂的干涉,他们祖孙间的关系缓和不少,不再像历史上那么僵硬。

但要说两人只费短短两年时间,就从原本的“政敌”,变成了慈孝的祖孙俩,似乎过于剧烈。

这不合逻辑。

陈洛揉了揉下巴。

否定了这种情况之后,他脑海中浮现出了另外的可能。

那就是刘彻在听闻窦太后薨逝的消息后,在众人面前迅速开始了表演。

至于他这么做的原因,建立在自己这般猜测上,倒不难分析。

大汉以孝立国,无论是对于百姓或是天子,孝名都是非常重要。

而窦太后推崇黄老治国,这是朝野上下都知晓的事情。

那么刘彻对她的薨逝表现的冷漠,之后又立刻更改国策,恐怕会引来不少抨击,民间亦是出现各种传闻。

人言可畏。

反对浪潮过大,刘彻想继续革新变法,无疑困难重重。

因此他不能让人轻易抓到把柄,

故而在未央宫中演上这么一场戏,那就非常必要了。

恰好还有赵绾在边上,他将殿内发生的事情传出,可以深化了刘彻树立的形象。

想到这里,陈洛不由得深吸一口气。

自己这属于事后分析,而刘彻则是临场发挥。

真在一瞬间脑补出这么多内容,这政治敏感度,堪称恐怖啊。

“现在窦太后薨逝,陛下确实悲伤,不过想来陛下会以国事为重,亲政了这么些年,亦是陛下施展心中抱负,大展拳脚的时候了。”想了想,陈洛选点赵绾一句。

自己之前的猜测,无论对或不对,都只能藏在心底,不能告诉任何人。

想法过于大胆了。

猜错了还好,不过是阴谋论罢了。

如果真给自己猜中了,又传到刘彻耳中,恐怕自己会遭受极大的忌惮,这层窗户纸不是自己该捅破的。

不过自己刚刚说的这些话,是从其他方面去进行提醒对方。

陛下哀悼和怀念太后,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陛下此后的表现,你要知道陛下是支持革新的,现在窦太后薨逝了,原本守旧势力只剩下一些土鸡瓦狗之辈,正事你我崭露头角的时候了。

赵绾微微一愣,品味起陈洛的这番话语。

他的政治敏感度确实没有那么高,但在官场也摸爬滚打好些年了,陈洛暗示还是听得懂的。

片刻后,赵绾轻轻颔首,“多谢伯玉提醒。”

陈洛笑道:“有时候,确实要多想啊。”

两人同属一派,都支持变革,私交亦算不错。

现在遇到时代造就的机遇,自己单打独斗,无法把握住它的全部好处,故而不吝啬于让同行者搭上顺风车,群众的力量永远更强。

————

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窦太后後孝景帝六岁薨。

帝于未央闻之,感伤无言,战战而前。

百姓得知,尽赞其孝。

未几,帝废其政。——《史记·外戚世家》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