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第413章 大汉热搜榜
当初我们没能力去草原上复仇,只能在本土反击作战,暂且忍着。现在我们有能力了,你还在上蹿下跳,想必是活腻歪了吧?
陈洛选中的这道策论题,起到了探查民心的效果。
平日里想要大范围了解百姓的思想主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难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首先如何明确调查对象就是个难题。
田间的老农、集市的商贩、客栈的小厮,这些人平日都没有自己的发声渠道,但却属于大汉百姓的主要构成,乃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且调查时的提问,又需要精巧的设计,避免出现问话者引导了他们回答的情况。
比方直接提问“面对匈奴问题,你更加支持朝廷保守应对,还是主动进攻”,在大汉当前休养生息的国策下,以及回答者本人为了避免麻烦,那么大部分人肯定会选择“保守应对”的方案。
可他们内心真是这么想的吗?
并不一定。
因此陈洛通过这场策论,让绝大部分百姓参与进这个话题。
要知道比起被动受访,人在主动输出在自身观点的时候,往往更会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那么策论题目,自然不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外夷犯边,何谓安国之道”,随着策论话题的传播,陈洛再安排专人在酒馆。茶舍以及集市之中,悄悄记录参与讨论者的大致身份与思想倾向,从中看出民心所向,求战、厌战亦或是反战。
至于“大汉热搜榜”的第三位,虽说仍与太学考试息息相关,但并不属于陈洛的安排。
事情缘起,还得从考试侯第二天的一家茶馆说起。
当时茶馆内坐着的多是刚考完的读书人们,兴致盎然地在内讨论,话题自然偏到了各派的思想争锋上。
而这个时候冒出一位中年文士,单凭一己之力,说得茶馆中二十多名文士哑口无言。
旁边的百姓虽然听不懂他们争辩的内容,但是他们看得懂双方的脸色啊。
那位中年文士,神态平和,离开时亦是谦和有礼。
但那些败者就不同了。
大部分人脸色发白,双眸暗淡,更有甚者,面如死灰,一看就知道心态有些小崩。
不过若只是这样,倒掀不起多少波澜。
毕竟长安城如此之大,谁人在一间茶馆中的辩赢了十几名对手,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传播度的。
故而此人能引发整个长安城的热议,事情显然没有在这就戛然而止。
在这间茶馆的辩论结束后,那位中年文士起身又去了临近另一家酒肆,亦是横扫了其中所有读书人。
这样一来,顿时引起了围观群众的兴趣。
单纯的胜利过于平淡。
但加上前置条件的胜利,则是不然。
比如“战胜强敌”“绝地反击”,远比平推要吸引人。
有起伏的战斗更能拉扯情绪。
一巴掌拍死蚊子般的胜利,只会让人犯困。
但有种平推,属于例外。
那就是不知道双方的具体强度,但某一方却持续性的大胜,这会让旁观者发自内心地会产生好奇,想知道他能一直赢到什么时候,或者会被谁中止掉这场连续性的胜利。
故而此人在离开第二家酒肆的时候,就有不少吃瓜群众跟在他的身后离开。
结果没让他们失望。
此人接连又去往十六家不同的酒肆、茶馆,在里面辩经的结果,乃是无一败绩。
最后道路上是数百号人跟着,声势浩大,仿佛一场游行。
震动长安。
要知道这十八家酒肆、茶馆内的读书人,数量加起来接近六百。
前来长安参考的贤才总数,亦不过千余人而已。
也就是说,此人独自辩倒了前来长安的一半文士。
待到第二日。
不少读书人准备充分,甚至还有人从周边县城专程赶来长安,找来了专人探寻此人通风报信,就等着他再次露面,自己好与之一辩,找回场子,或者借此扬名。
只是那人再没有露面过。
许多想见证“大战”的百姓,倒心生失望。
至于剩下的几天里,有无数人想要复刻此人的战果,却无一成功。
毕竟大家都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怎么可能再让你辩得哑口无言。
反倒又为那人的声名做了嫁衣。
于是大汉热搜榜的第三位,即是“此人乃何派弟子,一日竟连挑十八家酒肆茶馆”。
作为舆论风暴引发者的董某人,却是默默待在客栈内,低调无比。
————
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呢,向来众说纷纭,根本在于牵涉到“科举”的定义问题,需要明确“科举”的内涵,才能真正明确科举的起源时间。
而科举的定义,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说法为“分科取人”,这属于一种传统的说法,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来选举人才的选举制度。
那么我们可以将“科举”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太学博士的选拔考试中,就已经有“分科取士”的雏形了。
第二种说法为“按科取士,考试进用”说,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那么按照这种说法,汉代的察举与后世的科举基本一致,皆是朝堂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那么同样可以将科举的起源时间追溯至汉代。
不过这一定义仅是体现了“分科”与“考试”两种要素,但却没有体现考试作用的大小。
第三种说法,则是“进士科举”说,即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方才称为科举。
这一说法中的定义最为明确,因此广为流传,但实际上它选取的范围过于狭义,否认了在进士科设立之前,以考试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已经出现。
因此,我认为以上三种表述都有不准确的地方,而我对它的定义,乃是“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的定义与起源申论》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