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第411章 卫青:读兵书,不是简简单单的事吗?
这让卫青瞬间便得到自信。
好家伙,原来我没有那么差劲嘛。
“没关系,学不懂也很正常,要知道我拿到这兵书的第一年,完全是如坠雾中,仅能摸索到……”陈洛絮絮叨叨着,猛然一顿,“你说啥?”卫青眨了眨眼,没有说话。
两人静静对视片刻。
“我刚才说的什么话,你不记得了吧?”
“嗯?我记……”
“嗯?”
“……咳,记不太清楚了。话说伯玉你刚刚讲了些啥,说是借给我《项王问对》一览?我先在这里多谢了啊。”卫青义正辞严,一板一眼地答道。
陈洛微微颔首,却只想扶额苦笑。
从今往后,我碰上这些妖孽,还是别拿自己充当范例,去进行对比了。
在原本历史上,因为有霍去病年仅弱冠即策马草原,封狼居胥的对比,外加卫青性格低调谨慎,让他显得没有那么天才。
可真要细数他的成就,那卫青的天才程度,并不比他的外甥低。
在少时,卫青的身份不过牧童、家仆,完全没有学习军略的机会,步入朝廷之后,亦是多年担任文职,并未接触过军阵,但正式担任将领,再到指挥大军作战,间隔不到一年,而且首战即立下大功,得以封侯。
而且这可不是初战即巅峰,后续与匈奴的作战,证明着他完全有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绝非靠着运气打仗。
那么上三四个月,认真研读一卷兵书,把它琢磨明白,对卫青来说,完全不是什么问题。
如果这卷兵书并非韩信所写,恐怕他早就完全研究透了。
不过陈洛仔细一想,卫青的天赋的确相当离谱。
要知道在武侠小说中,谁要是连内功都没练过,然后上三五个月,直接把降龙十八掌的招式学会,恐怕读者会觉得作者是在脑溢血的时候想出来这般情节,主角光环都不是这么开的。
只是现实不需要那么严丝合缝的逻辑。
就好比武侠世界里,不也出了石破天这样的“修仙人物”嘛。
卫青即是这样的bug存在。
陈洛轻揉眉心,缓缓道:“倒是我低估你了,不过《项王问对》到时候你倒也可以看看,里面关于骑兵作战,乃有独到的思想,可以从中学习经验。
不过你担心自己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这倒不用担心。
你先在现在的位置上待个两三年,待到陛下有想法对匈奴动手的时候,我自会举荐你去领兵作战,到时候在战场上对照着兵法,你便是可以知道那些战术该在什么时候采用,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
这话倒是陈洛的心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
在脑海里谋划过一万遍的事情,落到实处的时候,亦不会完全是原原本本的样子,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变形。
但只要让出现的“变形”,不影响到计划的实施,其实就没有什么大碍。
只是很多人仅仅在脑海中构想计划,当他们发现计划稍有偏离的时候,整个人的心神就开始慌乱。
要是执行者都不相信自己的谋划可以成功,到了那个时候,哪怕只是原本稍稍变形的计划,便会向着毁灭的深渊狂奔。
陈洛在七国之乱中,率兵深入敌后的时候,便是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原本他只是想在庐江,靠着游击战骚扰荆国与长沙国。
没想到把对方惹急眼了,直接调动主力军队前来围剿,最后自己只能顺应变化,改为死战,让灌夫率领残兵退走,尽可能地保全了有生力量。
当然,从整体战局来看,自己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因为有这么一支军队骚扰,南方的叛军始终没有打到淮河以南,最前端仅在长江附近徘徊,没能成什么气候。
卫青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道:“明白了,我将来若是真要施展身上的才华,必然是要参军,到时候还是需要伯玉帮忙引荐的。”
他在研读完《淮阴兵书》之后,对于军略之事,确实是起了浓厚的兴趣。
要知道大汉建国以来,武将的地位长期是压过文臣半头。
高祖时期,虽说萧何与陈洛担任丞相,但他们并不算是纯粹的文官,反倒与武将派的关系更加密切。
至于孝惠帝时期,基本上是延续了高祖时的格局,武将派依旧强势。
待到孝文帝登基之后,才是开始削弱武将们的势力,尤其敲打了太尉周勃,而后又是贾谊担任丞相,君臣相得,让文臣的势力见长。
不过孝景帝刚一上位,七国之乱的爆发,又是让武将们重新抬头。
时至今日,大汉对武将的重视程度,是要比纯粹的文臣更高。
因此卫青想要走到更高的位置,去从军取得战功,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方法。
陈洛点了点头,“我看好你,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将《淮阴兵法》研究得如此透彻,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若是你不能带兵打仗,恐怕大汉其他新人,都不适合干这件事情了。”
两人刚将此事说完,门口便是传来霍去病的声音。
“舅舅,陈伯,阿母的饺子煮好了,要我过来喊你们,若是事情谈完了,现在就可以去吃了。”
“好嘞。”陈洛和卫青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点头应答。
“我阿姐包饺子的手艺可谓一绝,只不过从前买不起肉,里面都是素馅的,昨日是足足买了三斤六两前腿肉,专门用来包饺子,伯玉你这可是有口福了。”卫青眼睛弯成一条缝,嘴角微微上扬。
陈洛哈哈笑道:“那我倒期待期待,这饺子得多好吃了。”
他们要商议的事情,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故而品尝饺子,反倒成了现在的重头戏。
毕竟商议完正事,吃吃喝喝,填饱肚子,无疑是最好的消遣方式。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