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序揉了揉太阳穴,“费了这么久的时间,又耗了如此多的精力,总算这件事是快看得到尾声了。”

轻叹一声,陈洛答道:“是啊,总算是可以看得到尾声了。”其中艰险,不足为外人道也。

要知道这两个半月里,他们为了太学可以成功建成,可是付出了太多心血。

甚至最为激烈之时,关乎于朝廷高层博弈,陈洛联合赵绾,猛烈弹劾了一位九卿。

其中关键,则与郭解的调查息息相关。

在明确了目标之后,郭解动手的速度相当迅捷,仅是了三日功夫,就疏通了所有关节,将城南荒市中的那些地痞流氓一网打尽,逐个审问,接着顺藤摸瓜,找出了更多牵扯其中的人与事。

最终费旬日,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那位范农令,并且根据各方面供词,得出了最终答案。

那位范农令之所以招来地痞流氓,就是为了阻拦陈洛征收荒市,用于建立太学。

而他们霸下城南的那块地皮,则是想用于谋利。

要知道城南荒市在废弃前,能成为商贾自发聚集起来贩卖货物的区域,必然是有它的地理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范农令是慢慢蚕食分割它的土地所有权,最后它名义上是归于数十上百家不同的百姓,实际上背后的控制者就是寥寥数人。

至于其他控制者都有谁,以郭解动用的手段,暂时没查出来。

当然,也是因为陈洛这边比较赶,想要往深里查,需要更多的时间。

不过目前的把柄,倒已经足够用了。

在正式撕破脸之前,陈洛倒想试着以较为和平的方式,将此事私下解决。

一来是太学建设迫在眉睫。

各地贤才陆续往长安赶来,每分每秒都相当珍贵,陈洛不想在扯皮上,浪费过多精力。

二来是对方地位也不算低。

若是因为这件事情在明面上撕破脸,最后恐怕会闹得两方都很不愉快。

不过陈洛找上对方,提及此事后,那位范农令却不想放弃嘴里的肥肉,否认了陈洛的全部说法,不想批下荒市作为太学用地。

这显然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于是陈洛亦是放弃幻想,不再打算给他留面子。

既然你们不想好好解决问题,那我只能解决你们这些制造问题的人了。

要论搞事的手段,陈洛可多得很。

他找上赵绾,顺带拜访一番御史部的那些旧日同僚,便是拉来了相当充足的助力。

弹劾九卿之一,对于御史们来说,可谓是大业务了。

赵绾同样兴奋不已。

他坚信一点,那就是跟对正确的人,必然有登上史册的机会。

要知道陈洛上一次弹劾庐江太守,顺带就搞出了“察举制”这样的大手笔。

现在弹劾一位大农令,想必又少不了大事发生。

毕竟陈洛摆出来的材料,触目惊心,用来写举报材料,完全足够。

当然,让赵绾稍稍遗憾的,是陈洛这次打算攻讦的对方,“仅仅”是位大农令,而非直接向丞相开炮。

二者的份量,还是有所差别的。

毕竟遭受过弹劾的九卿不在少数,尤其是太常,每逢大礼,总有人上书挑刺,至于同为三公的太尉,无论是周勃还是周亚夫,都遭受过举报。

但是丞相不同。

御史大夫本身就算丞相的副职,按照惯例来讲,在未来丞相的接班人中,顺位相当靠前。

这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惯例可循。

大汉首位御史大夫陈洛,便是成了大汉第二任丞相;大汉第二位御史大夫张苍,亦是成为了大汉第七位丞相;贾谊在担任丞相之前,亦是在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待了三年,镀金封侯;当今丞相卫绾虽然能力平庸,但同样是担任过御史大夫的职位,做得也还不错。

因此朝堂之中,绝大部分人都是把丞相与御史大夫视为一体,共同进退。

如今御史大夫与丞相分属两个不同派系,恰恰才是罕见的怪事。

不过赵绾出面弹劾卫丞相的话,无疑将成为大汉建国以来首位弹劾丞相的御史大夫。

青史留名,稳稳妥了。

当然,陈洛只要没有失去理智,肯定不会带着赵绾这么作死。

若让丞相与御史大夫反目,开了先河的话,原本紧密合作的两个官职,将产生裂隙。

要知道每一次打破政治上的底线,都会使得人心浮动,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陈洛担不起这个责任。

不过弹劾大农令倒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对方是真犯事了。

至于后续发展,同样在陈洛的预料之中。

这位范农令本身就是前朝老臣,与刘彻并不亲近,恰好撞上的事情又是刘彻改革的重中之重,各方最关注的太学建设事宜。

结果可想而知。

明面上他只被罚俸半年,职位没有变化,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位范农令的政治生涯差不多到头了。

随着范农令倒台,陈洛征用荒市,建设太学的计划,彻底没有了阻碍,一路大开绿灯。

而早在郭解前来长安启动调查时,他就同步向墨家寻求帮助,召集了大批墨家弟子进京。

至于建筑材料,那更是早就采购好,备在那里。

待到太学用地批了下来,无数墨家弟子按照规划图,瞬间开工,昼夜不停,展现出了“墨家速度”。

在诸郡贤才抵达长安之前,太学的主体已经搭建了将近八成,用于充当考场的房间更是装修完毕。

这甚至让荒市附近的居民觉得自己做了场大梦。

三个月以前还是白地,今日却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