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求贤令

【请注意,世界线变更程度上升13%】

【世界线变更程度:28%】

听到骤然响起的系统提示音,陈洛不由得深吸一口气。

好家伙。

世界线变更程度居然骤然上涨了13%,到了28%。

要知道上一次世界线变更程度到这么高,还是自己刚到大泽乡的那会,扶苏登基为秦二世皇帝,与原本历史产生了严重偏差。

当然,现在自己“教唆”刘彻,让对方暂时性地放弃了罢黜百家的想法,同样是导致历史发生巨大改变。

故而世界线变更程度上涨13%,便不算什么奇怪的事了。

不过总的来说,一切仍在陈洛的掌控范围之内。

毕竟执政思想方面的变革,自上而下改起来容易。

现在刘彻想着采用百家之长治国,但日后觉得儒家学派更加符合自己的心意,选择独尊儒术的话,那么用不着二十年,儒家便可以迅速兴起。

现在世界线变更程度,和a股的牛市一样,不过是虚高而已。

如果自己想要历史回到正轨的话,只需要稍加引导即可。

只是“百家争鸣”的状态维持得久一些,总归是件好事,陈洛还是希望尽量延长这种自民间到上层,皆是思想自由且活跃的状态。

“对了,伯玉你那太学办学所遇到的困难,有什么地方可以让朕出手解决的吗?”刘彻出声问道。

这让陈洛恍然想起他此次入宫的原因。

刘彻开始是想问自己太学办得怎么样了啊。

不过骤然冒出了“罢黜百家”的提议,打乱了原本谈话的节奏。

从重要性来说,它属于国策,至于太学同样属于国策,不过早已定了下来,现在只是在推进阶段遇到困难罢了。

现在关于思想文化上的争辩结束,刘彻则是将话题拉回正轨。

想了想,陈洛说道:“太学缺少博士,主要是因为我不了解各家学派有什么贤良名士,这是我的浅陋之处。

而以我的名义,去请那些高士出面,来太学授课,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给这个面子的。

可如果陛下发布一道圣旨,说替太学求贤,聘请博士。

这样一来,太学遇到的问题便得以解决了。”

大汉境内缺贤才吗?

笑话。

现在天下太平七十余载,缺少可以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将军,但绝对不缺治经讲学的博士。

平稳的时局,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立志于研究学问的文士,完全不会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祖师爷那般,担惊受怕,朝不保夕。

刘彻轻轻点头,但没有立刻答应下来,而是在思索陈洛提议中的利弊。

伯玉的要求合理吗?

合理。

给太学聘用优良的博士,无疑是支持太学的建设。

朝堂上下都盯着这事在看呢。

太学若是办得糟了,受到非议的人可不止陈洛,更有刘彻本人。

下达圣旨,诏令征召博士,是一件什么难事吗?

自然不是。

这就是一道简简单单的诏令,写在纸上,指不定占不到三个巴掌宽。

至于刘彻为什么没有立刻答应陈洛的要求,他是在担心另一件事,那就是万一诏书下达到各个郡县,却没有贤才赶来长安响应,那该如何?

他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

要知道刘邦在汉初时,同样是下达旨意,想要让乡野贤才前来长安辅佐自己治理天下,最后的效果却不尽人意,他亲自派人去请的商山四皓都拒绝了邀请。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彻担心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

刘邦有打天下的威信在,那些文人尚且都不愿搭理,要是发生这么一遭,对自己的威信打击甚重。

只是他倒不好把自己的担忧简单直白地告诉陈洛。

于是刘彻顿了顿,方才开口道:“伯玉,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大汉疆域辽阔,朕的旨意传达下去,恐怕最多就只能到县里,万一那些贤才没有看到,或者觉得长安路途实在遥远,那又该如何?”

陈洛闻言,瞬间明白了他心里的担忧。

您这是怕一道旨意下去,没人搭理,落了面子啊。

没有选择直接点破,陈洛揉了揉下巴,笑着回答,“我曾游历大汉诸地,很少见到贫困的文士,当初感到疑惑不解,诸子百家鲜少教学经商的门道,他们莫非能从中学到致富的知识?

后来我倒是明白了,民间记载着古籍的竹简甚贵,而纸张书写虽稍稍便宜,但一卷书籍的价格,可以换得普通百姓三五日的口粮,各种厚重的注释版,价格更要抬升一倍不止。

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家境贫寒者,断然是不忍将果腹的食物换取经书,而能长期阅读经典学习者,不说颇有家资,但必然是不愁吃喝。

这样的人想要一般居于郡县之中,不会住在偏僻的乡里,陛下的诏令必然会传到他们的耳中。

何况大汉国力蒸蒸日上,文士的待遇比周朝以及秦时要好得多。

孔子的政见未被真正采纳过,周游列国数十年,抱负未得施展。

叔孙通在秦代遇到小人迫害,被迫逃出长安,最终归附高祖,得以任太常之位。

这难道不是说明才学之士,在大汉更能受到重用吗?

连我这样才学浅陋的人都可以意识到这点,难道那些真正的贤才,会感受不出来吗?

只不过他们之前没有机会,现在陛下求贤令下达之后,想必他们定然是迅速筹备好行囊,日夜兼程地赶来长安。”

他这番话,是将刘彻心底最大的担忧给打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