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8.第401章 忙忙碌碌的筹备工作
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的人,死板地根据条例去宣读律法,只适合研究,但处理不好地方上错综复杂的事务。好比妇人串通奸夫,谋害亲夫,却伪造现场,改成入室盗窃杀人的模样。
若是死板者,毫无选择性地听取供词,恐怕会得出错误的论断,将真凶放跑,造成了起错案。
一件错案可能就会影响数户家庭,而县令的任期少说都有两三年,糊涂官在这期间造成数十乃至上百起冤假错案,恐怕当地的民风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只是想要培养细致入微、随机应变的能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故而陈洛并不打算将所有进入太学的人都培养成这样,恰恰相反,他打算从那些人中筛选出这般真正的贤才。
一般来说,掌握“知识”多的人,会更加心细,遇到复杂的情况,更具备应变能力。
当然,这里的“知识”不单指的学术上的知识,而是泛义上的知识,适合称之为“本事”。
见地、口才乃至个人勇武,诸如此类,皆包含其中。
为官一方,遇到的困难可能源自于方方面面。
一本正经按照律法去犯罪的贼子,属于少数。
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旦扯皮起来,难有定论。
遇到这类情况,需要主持公道者拥有极强的判断力。
这份判断力从何而来?
需要他们靠着自己人生中走过路,见过的世面,遇到的教训……一点一滴地积累成了本事。
至于如何筛选,那就需要多方面地进行考察。
墨家弟子可以负责的教学内容,不在少数。
要论经典解释,他们不如儒家,要论超然外物,他们不如道家。
但是涉及到实操与计算方面的内容,墨家弟子完全有资格担任老师,去教导学宫内招收的贤才。
陈洛之前已经邀请李序成为太学博士,只是仅有他一人的话,远远不够。
哪怕不算后续招收的稚童,太学内的学生人数至少超过两百。
这便要和教学效果扯上关系了。
开大班集体讲课的,肯定不如三四十个人,乃至于十来个人的小班教学效果好。
何况墨家的教学内容非常注重实操。
若是一堂课内学习人数多了,单独一位老师肯定顾全不到所有人。
但分成小班教学,那李序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哪怕他每天连轴转,一堂课要教授完全部内容,保底得需要半个时辰。
可两三百号人分成小班,即是七八个小班,每日都需要教学,就需要李序从早到晚,片刻不能停歇。
这样高强度的教学工作,肯定是个人都承担不住。
故而再吸纳几名墨家弟子前来太学,担任太学博士,可以分担李序身上的担子,减轻压力。
当然,自己的要求同样很高。
那些前来长安担任太学博士的墨家弟子,必须足够优秀。
误人子弟的情况,陈洛不希望发生在自己执掌的太学之中。
毕竟太学乃是国家最高学府,代表着大汉的脸面。
而在太学中担任职务者,则是其身后学派的脸面。
自己招进来的墨家弟子若是出现什么疏漏,不仅证明陈洛的工作出了毛病,更会要丢墨家的脸,让墨家遭受其他学派的嘲笑。
陈洛给出的要求是精益求精。
李序定下名单时,亦是相当慎重。
他综合了年纪、阅历、教学态度等诸方面的因素,最终才是确认了墨家内适合前来长安教学的大名单。
一共有十六个人,年龄在三十到四十五岁的区间,正是年富力强,最具创造力与精神的时候。
等这些人来到长安,陈洛再对他们进行考核,拥有留下其中五个人的名额,若是有特别优秀的人选,多出一到两个名额。
然后这些人便是留在长安,成为真正的太学博士。
这批墨家子弟属于太学博士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
太学需要更多优秀导师,去教导前来太学的贤才,不能局限于一门一派。
哪怕不能复刻当年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盛况,多一些思想碰撞,对与整个华夏的思想学术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剩下的太学博士人选,倒不像李序这样可以直接给出名单挑选,自己从中挑选即可,而是需要慢慢地认真寻找了。
当然,需要陈洛考虑的太学筹备事宜,除了选拔博士之外,还需要选址。
而他这几天为自己挑选府邸,乃是在整个长安城内好好逛了一大圈,以前没有去过的地方,这两天都看了个遍。
自己这可不是走马观,简单扫一眼就结束了。
想到这里,陈洛揉了揉下巴,取出纸笔,开始勾画起长安城行政图。
不过他勾画的内容,相当简略。
完全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重点内容,比如在该区域设立太学,于行政上有何影响,又有多少空地能够选用,结合起这几天的记忆,迅速将不适合的选址排除,最终留下的,便是太学的合适选址。
大概两刻钟后,陈洛满意地放下了笔,伸了伸懒腰,长舒一口气。
说实话,自己这几天的看房计划,乃“一箭三雕”。
首先,乃是挑选出了几套自己相对满意的府邸。
其次,在过程中与李序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为招揽墨家弟子担任太学博士打下了良好基础。
最后,则是走遍了大半个长安,充分思考了太学选址问题。
现在的陈洛,已经有了明确思路。
他看上了一块地。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