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第396章 舌战群臣
这些人一无血缘关系,二无利益纠葛,后续又不会归于原籍为官,甚至离开长安之后,数年都不一定可以见面。
若是结党,恐怕不那么容易吧?
比起担心察举制会带来结党营私,或许其他入仕途径,更需要担心一下。”
自己这只是从一个方面进行作答,实际上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只是他这番话并没有漏洞,而且时间仓促,朝堂上的众人暂时想不到如何从其他的角度切入,去针对陈洛的言论。
不过话又说回来,察举制下的结党,势力属于可控范围。
要知道军功派结党,那些人共同在战场上厮杀,情谊极铁,外加拥有军权,结党起来,甚至可能导致政权颠覆。
外戚结党,同样会因利益纠集起一大帮人,这个世界线虽然没有吕氏乱政,但春秋战国时候却是屡有类似的例子,甚至现在跋扈的窦氏,亦可作为佐证。
至于太子结党,实际上更受忌惮,要知道太子本就有皇位的继承权,如果再在朝中拥有过于庞大的势力,恐怕皇帝都会开始考虑,自己的儿子是不是等不及了。
起身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不在少数,但他们的观点却被陈洛一一辩驳回去。
渐渐的,殿内反对的声音开始低了下去。
不是他们服气了,而是发现说不过陈洛。
无论自己举出什么样的理由,陈洛总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反驳,将自己的理由打碎。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必然抗拒察举制的出现。
但如果置身事外,从理性的角度去评判,他们甚至已经被陈洛给说服了。
陈洛舌战群臣效果显而易见。
随着反对声音降下去,支持察举的臣子相对多了起来。
察举制触犯到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它同样会给另一部分人带去足够的利益。
它会给勋贵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勋贵把控大汉朝政已经太久,没有阶层会永不腐朽,但之前有志之士面对腐朽的勋贵阶层,只能选择依附,要不然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说到底,大部分靠着才学走上高位的臣子,内心里对特权其实有着反感与厌恶。
当赵绾开始表态,选择支持陈洛的时候,朝堂上的局势便彻底朝着一边倒,察举制的实施成了无法阻挡的大势。
而他亦是第一个出面表态的三公。
要知道丞相卫绾属于勋贵派,又隐隐与外戚派有所联系,太尉则属于军功派的代表。
这两个人单凭立场,就不可能支持察举制的推行。
不过赵绾公然表态,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他原本属于平民,被刘彻一手提拔起来,无论是立场还是身份,他肯定都是支持察举制的推行。
第二,则属于私心,他敏锐地感知到察举制必然会在史书上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自己虽然不能像陈洛那般,有首倡的名头,但是率先起身表示支持,同样有可能记入史书。
想到这里,他坐下后还朝着大殿角落里的史官望去。
对方刚才应该把自己的话语全部给记下来了吧?
默默坐在角落里的太史令司马谈,正奋笔疾书,完全没有注意到赵绾那炽热的目光。
他记录着朝会始末,主要侧重的方向,乃是陈洛的提议,以及刘彻的反应。
这是最值得书写记录的内容。
至于殿内其他大臣的反应,在司马谈看来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与此同时,殿内的争议已经彻底倒向支持察举那方了。
无论是谁出面,举出理由反对察举,都会被陈洛给怼得哑口无言,而有资格站在朝堂上的大臣,观察力都相当敏锐,他们支持推行察举,亦可以说出相应的好处。
这样一来,支持察举倒不是陈洛在自吹自擂,而是有其他人的支持。
见着朝堂上风向转变,刘彻嘴角不禁微微扬起。
大局已定!
察举制的推行势不可挡,恐怕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变为正式国策,在大汉实施下去。
而观察陈洛刚才的表现,让刘彻非常满意。
察举制的推行,说到底,在朝堂上提出推行察举,乃是他的意志。
如果陈洛没有说服群臣,殿内满是反对之声,那刘彻只能凭借自己天子的身份,运用自己的权力,去强制实施察举。
这并非合适的方案。
强行推动察举制,过于生硬,容易让人心生抵触。
从长远来看,不是好事。
毕竟察举制短时间内难以见效,第一批贤才哪怕直接任命到地方上去,他们做出的功绩,也得等到三到五年后见效。
在这过程中,若是察举制爆出了什么丑闻,或者导致了什么乱子发生,肯定有人为此负责。
到那个时候,强行推动察举制实施的自己,必然成为首要责任人,
这对天子的威信,将会产生极大的打击。
不过现在没有那个必要了。
陈洛说服群臣,将大概三分之一的朝臣都绑上了察举制这艘大船,日后若是发生船沉的事故,风险必是共同承担,而不是只压在某一个人的头上。
目光和善地望向陈洛,刘彻的右手食指轻敲案牍。
他决定等下给出足够的奖赏,给出足以让群臣羡慕的奖赏。
当然,对陈洛进行奖励,不止是为了嘉奖表彰,更是关乎自己接下来的一个计划,一个谁都没有告诉的计划。
————
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通过察举制的实施,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而且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样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它对官吏选拔制度以及政治管理制度有着良好的开创性效果,为汉武帝后续征讨匈奴打下了良好基础。——《汉代察举制概论》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