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第351章 胶西王宫内的规则怪谈
第351章 胶西王宫内的规则怪谈
“竟是如此大胆?”听完对方讲述的具体情况,陈直不由心生感慨,“还得是这些少年人有想法啊,我这老了,思路完全固化,解决问题只想着用过去的老一套,没有这样的活力咯。”
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机能会不可避免地开始下滑。
故而思维迟钝僵硬,则成了老年人最为常见的情况。
往往年轻人觉得长辈难以理喻。
明面城市生活更加便利舒服,却偏偏惦记着乡下那几亩地,几只大鹅几只鸡;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的东西,却舍不得用,好说歹说才没有退掉;买回去的新衣服往往放过了季,等到次年旧了再拿出来穿……
说到底,这是因为没有适应时代的变化。
与时代渐渐脱节,则就是思维跟不上趟所导致的。
不过陈直所处的年代,时局的变化不像后世科技发展那般日新月异,但他还是从自己弟弟转述的事件处理方式中,感受到了自己真是老了。
陈鲁呵呵笑道:“要是天下大事始终由我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家伙来操纵,没有任何新鲜血液,整个大汉看似四平八稳,实际缺少了曾经那股冲劲,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陈直同样笑着说:“我岳丈这个年纪的时候,一样有冲劲得很。”
“武烈王是武烈王,上数两千年也就只有武烈王一人耳,何况当时平乱的时候,北方亦有绛侯,可以算作新鲜血液。”陈鲁补充说道,“若无绛侯立功,朝廷上那次换代恐怕还得延后数年,而现在又到了新一代俊杰出世的时候。”
“许久未见,没想到阿弟你在政事上的见解居然如此深厚了?”陈直颇为惊讶,要知道他这个弟弟向来无心政事,掌握的侯国早早交给自己儿子管理,专心于钻研那些稀奇古怪的技术。
陈鲁苦笑说:“我这视力不好,锻造雕刻都做不了,不就只能偶尔听人聊聊外面的事情嘛。
我这听得多了,反倒觉得这世间那些纷争,无非就是为了权与利,再裹上虚荣的外衣,啧啧啧……仔细看起来,真觉得墨家内部出现的那些问题,都算不得什么问题。
总之,只要人心没有变化,这天下的纷纷扰扰,不过复刻往昔罢了。”
家中有阿父和兄长顶着,自己不用受到外界那些蝇营狗苟之事。
可以醉心于喜欢的研究,他自然鲜少关心时局。
但能成为工墨中最能服众的话事人,代表陈鲁各项能力其实没有任何问题。
能研究得透物理和数学,又有着足够的阅历,想要明了世事变迁与人心明暗,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题。
而且在自己兄长面前,陈鲁不必担心说错话,连藏拙都没有必要,想到什么内容都可以说。
抿了抿嘴,陈直有些发愣道:“你说得是啊。不过世间有勾心斗角之徒,亦有光明磊落、铁骨铮铮之人。
这个陈伯玉想做好事,那我们就帮他一把。
纵使他不是大伯的后代,其实也没有什么关系,就当结个善缘嘛。”
他做出这个决定,和刚才弟弟言说的那些内容不无关系。
在先帝去世之后,其实朝臣就该迎来换代,只不过和惠帝朝的情况相似,皇帝尚未及冠,太后代为执政。
为了维持稳定,于是朝堂上的势力没有进行大洗牌。
但那一天终究会来。
而陈直以家族为先,谁都不想得罪,至于像陈珣这种突然冒出来的后辈,更是需要大力支持。
闻言,陈鲁点了点头,他压低声音道:“阿兄,我感觉下个时代的朝堂,恐怕会超出我们所有人的设想。”
“嗯?”陈直微微眯眼,“什么意思?”
“说不上来,感觉罢了。”陈鲁摇了摇头,他烦闷地揉了揉眉心,“按照天下形势的分析,总觉得接下来不会像现在这样平静安稳了。”
陈直笑了笑,“这是必然啊,不过具体怎么样,得看当今天子了。”
要论政治上的造诣,沉浸多年的陈直显然更深谙此道。
不然刚才陈鲁在政事方面见解的提升,他不可能立刻就敏锐地觉察。
因此关于时局可能产生的变化,陈直早就有所思考。
他缓缓开口继续说:“大汉国力日益强盛起来,接下来自然要往外开拓,南方的南越国,还有楚国之南,长沙国之西的那片区域,都可以纳入九州。
至于北方的匈奴,我看迟早也得解决掉才行,虽然像高祖朝那样大举入侵的情况没有再发生过,但这些年骚扰频繁,其实对大汉亦是心头之患。
当然,我说的要看当今天子,得看天子的魄力以及能力。
魄力是他敢不敢开拓四方,敢不敢出击匈奴。
能力则是他有没有筹备好后勤、招募齐精锐的士卒,做好大战的万全准备。
若我晚生三十年,此时定然会前去关中,在军中谋个将职啊。”
这些内容是陈直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大汉的国力积累到一定地步后,开疆拓土就成了必然。
人烟稀少的南方可以随意拿下,但想要击败匈奴,倒需要一位雄主。
可惜了。
他已不再年轻,随岳父锻炼武艺,学习军略,却只在七国叛乱的时候发挥了作用,没有用来征讨蛮夷,扬大汉威仪。
这不免成了陈直人生中的些许遗憾。
陈鲁叹了口气,感同身受说:“听你这么说,大汉确实将迎来一个如黄金般璀璨的圣朝啊,不过我倒觉得自己这辈子活得足够满意了。”
他又走的不是武将的道路,不用追求战功以彰显自身价值。
作为一名工匠来说,天下太平,让自己拥有长久且持续的研究环境,就再好不过了。
“又感时伤怀起来了。”陈直锤了锤有些发酸的后背,换了个舒服点的姿势靠着,“这天下就交给那些年轻人吧,我倒期待他们可以走到哪一步。”
……
胶西王宫。
宫殿的大门紧闭,玄色的墙壁泛着阴冷的光泽,往外冒着寒气,让人不由得抖出一身鸡皮疙瘩。
“王上,周边郡县似乎有人以提前征收刍藁为理由,聚众于县衙附近,游行闹事,这儿有几份上书,分属不同地方的官员,都在请奏问您该如何处理。”宦官将殿门缓缓推开一条缝隙,小心翼翼地问询。
地方出现百姓聚众闹事,普通官员当然担责不起,上报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万一此后事情酿成大祸的时候,黑锅不至于全部扣在他们头上。
及时上报了,那他们的过错依旧存在,免除不了,但至少不会成为第一责任人。
“进来吧,把文书拿给孤看看。”隔了好一会,尖锐而又懒散的声音从殿内传出。
“唯。”宦官没有丝毫放松,低头走进殿内,小心翼翼地将那几封文书放在案牍上,接着恭敬地站在边上,尽量隐藏自己的存在。
没办法,想在胶西王宫内好好活下去,不仅要遵守明面上的仪礼,背地里还有无数条前人用血泪总结出来的规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