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第271章 见陈洛,议刘交
第271章 见陈洛,议刘交
自从见了一见那些故友,刘邦没有再移驾出宫,亦未微服出行,就那么闷闷地待在沛宫之中。
那日会宴的情况仅有只言片语传出,大多成了巷陌间的杂谈趣闻。
比方当年城南卖酒的武负和王阿婆,愿意常给陛下赊酒喝。
因为当年刘邦喝醉得伶仃大醉,卧倒在地时,两人见他身上有真龙出没,不敢生起讨要酒债的心思,方才那日宴会上他们得十到两黄金的赏赐,是刘邦赏他们二人慧眼识珠。
除了这种半真半假的传言外,没有别的可靠渠道能得知那日会宴的情况。
毕竟宴会上的天子故旧就那么几个人,偷偷派手下过去找他们打探事情,实在太过显眼。
没有聪明人愿意冒着这种风险,去承担被发现后,遭受刘邦猜忌的结果。
不知宴会的具体情况,哪怕陈平和陈洛都猜不透刘邦如今内心所想。
他们想不出为何一场平平无奇的宴会,居然让刘邦生起了些许倦意,近些日子是对华服与美人都提不起兴趣。
陈平猜不到刘邦当下的忧愁,主要是他一直围绕着权术进行着思考,所以想不出刚刚北拒匈奴,南定南越的刘邦有什么事值得忧虑,明明大汉尽数在其掌控之中,且刚刚抵达个人权势的巅峰。
至于陈洛没有想明白,纯粹是他没产生过类似的烦忧。
无论前世还是现在,自己都未有为身体衰老而长吁短叹的经历,实在不会往这个方面考虑问题。
不过刘邦仅是待在沛宫之中,并未有其他举动。
因此众人关注渐渐淡了下来,各地的彻侯源源不断地进入沛县,新的忙碌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外加前来的彻侯们不断前去沛宫拜见刘邦,似乎让他的心情再度开朗,偶尔会留人在宫中陪饮,只是不再召开大型的宴会。
直到最后一名受邀的彻侯风尘仆仆地抵达沛县时,代表着那场盛大的宴会即将召开,所有人都安静地等待着沛宫中传来新的旨意。
腊月三日。
许久未有动静的刘邦传出旨意:“腊月十二,沛宫会宴,追忆往昔,思念故人。”
原本前些日子心底压着疑问的陈洛,见到这道简短的旨意,赫然明悟。
他之前思维上存在局限。
算计人心,往往只需要把握住欲念与恐惧这两项即可。
它们并不复杂。
绝大部分人摆脱不了对权力、名声、美色、财货的欲念,去除不掉对至亲离世、疾病缠身、刀剑血腥的恐惧。
只是由于年龄的改变,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欲念与恐惧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青年人追求财货,恐惧别离;中年人渴望权力,恐惧生活的重压;老年人想要名望,恐惧疾病缠身。
唯一不曾有改变的,大概是所有时期,人都会对美色抱有欣赏,会对至亲离世感到痛苦。
陈洛意识到刘邦已经是个老人了,鬓角满是华发,脸上肌肉松弛,布满深深浅浅的老年斑,不再像当年,再能那般肆意和自己坐在马车上畅快对饮。
想通这点后,就很好解释刘邦为何在前些日子那次会宴后,独处的时间增加。
大概他有几分难以述说,只能自己慢慢消化的落寞吧。
腊月十一,会宴前夕。
刘邦忽然派遣侍从唤陈洛进宫。
离开长沙后,他们俩几乎没有打过照面,私下交流基本断绝。
这次的召见却并不显得突兀,仿佛两人默认在会宴前该见一面,只是刘邦选择等到最后的时刻。
跟着侍从踏入沛宫,陈洛一步一趋的低头赶路,顺带着用眼角余光观察着此地。
这还是他首次进入这座行宫,到处挂着绸缎。
它确实给自己一种与长安宫城截然不同的感受。
若说长安的宫城追求的气势,信奉“大就是美”,那么沛宫则类似于后世的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设计出精妙的景观,自己是看到几处回廊和亭子,初具后世“隔景”的设计理念。
“不知是哪位匠人的设计,倒可以找来,让他与秦墨们交流交流,指不定可以擦出什么思维火,提前搞出些创意来。”陈洛抿了抿嘴,心底暗暗自忖。
百姓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无非衣、食、住、行。
那些秦墨们以前都是为始皇帝修建奇观,脑子里的设计思路全是“怎么把这座宫殿变得更大一些”“修筑亭台要是高台,建造宝塔得是通天塔”,对于稀松平常的普通庭院,他们设计不出来。
说到底,皇帝宫殿纵有万千间,可天下百姓有百万人、千万人,住房最多的还不是普通百姓吗?
因此秦墨们设计出更牢靠的房屋,乃是庇佑天下寒士,有利于苍生的大好事。
如此想着,陈洛已经跟着侍者来到沛宫的正殿,这里亦不像长乐宫那样有足以站下数百人的宽敞,而是有门廊屏风,透露出一股精致的味道。
可就怕到时候这里坐不下那么多彻侯,大伙喝酒得坐到外面去。
“江宁来了?”刘邦的声音是隔着数重屏风传来,这同样属于这间宫殿内设计巧妙的一处地方,坐在上首的君位,能够看清进殿之人的模样,可进殿之人视线受屏风格挡,无法直视君主。
陈洛行礼应答:“禀陛下,是我。”
“过来吧,这些时日朕心绪不佳,故而没有见什么人,倒是怕你以为朕冷落了你这位大功臣。”这语调平淡,倒是听不出什么情绪。
“不敢。”陈洛绕过几处屏风,总算见到了当下刘邦的模样,却是吃了一惊。
自己不过一个多月没有见过刘邦,结果对方看上去像苍老了十岁,成了暮岁老人的模样。
刘邦咳嗽两声,微微闭上眼睛,精神状态不佳的模样。
缓缓吐出一口浊气,他指着边上的座位道:“江宁坐吧,这次朕找你来,伱可知是何事?”
陈洛摇了摇头,懵懂道:“臣不知,望陛下解惑。”
“朕老了。”刘邦淡淡出声,神色未有什么改变,仿佛在述说他人的事情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