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一剑破万军(6k求订!月票!)
第98章 一剑破万军(6k求订!月票!)
砰!砰!砰…!
开化城墙遭受着各类攻城机械的猛烈冲击,尤其是一些大型投石机,每一块落石都能把濒临极限的城墙砸个大坑。
这开化城,已经到承受极限了。
城外的安南大头兵们道这一点,城内明军同样也清楚。
两边皆知,城门一破,便是至死方休的血战。
城墙上的沐英, 眼中透着死守之色,沐英原本还有死战一搏胜机的打算,可随着太孙殿下的到来,全数作了废。
对于现在的沐英来说,此战胜败只是第二位,第一位是保太孙殿下安然无恙。
至于方才太孙殿下所说的一剑破敌,沐英也说不清楚自己现在究竟是信,还是不信。
说信,这也太过匪夷所思。
若说不信,可不管是一日横跨四千里,还是空手接八牛弩,这都是非人力所能及。
自从沐英镇守云南,已经十数年未曾入京,他怎么都没想到,之前那个知书守礼的大侄子, 长大后的变化竟是如此之大。
“父帅,两千死士挑选好了。”
长子沐春快步来到沐英身侧,凝声说道。
“嗯。”
“把刀车推出来吧。”
沐英瞥了眼城门位置, 安南的撞车正在猛攻, 这门撑不住多久了。
听闻此话, 沐春一怔, 沉重的点了点头。
刀车, 又名塞门刀车,是一种在城门即将被攻破时用于堵塞城门的守城器械, 极为沉重,需数百军士方能推动。
使用时将刀车推至城门缺口处,既可杀伤敌人, 又可挡住敌方的箭矢投石,寻常刀车宽度在三四丈之间,车前有木架数层,每层固定钢刀十数把。
守城之战,一般到了用刀车的阶段,距离城破也就不远了。
………………
应天府,紫禁城,乾清宫暖阁。
六部九卿之掌印主官,如刘伯温、暴昭、黄观、郁新、齐泰等一干重臣,此时都在暖阁之外等候着。
除却黄观和刘伯温等几人较为稳静之外,其他人都是面露疑惑,隐隐有着不安。
自打太孙监国以来。
皇帝陛下已经很久没有召见过他们了,一想到又要面见老朱,心中不禁有几分忐忑。
“陛下突然召见我等,可是有什么要事?你可有听闻什么风声?”
“不知,想来应是关于安南战事,又或是昨夜便闹得沸沸扬扬的六王檄文?”
“那篇檄文我也看了,行文流水,文采斐然, 据说是出自郭资之手。”
“…………”
几位重臣小声议论了几句。
当提到郭资的时候,户部尚书郁新心头猛的一个咯噔,脸色极其难看。
这郭资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初入户部时便受到郁新欣赏,后入都察院,接着在郁新的推荐下去了北平做北平布政司左参议,后又升为北平布政使,可是说是郁新一路推荐上位。
态度很明显,郭资既然写了这篇檄文,不管是愿意还是被迫,那都表明了他已经投靠了燕王朱棣。
从这条关系路径看来,他郁新横竖都逃不了一个推荐失察之罪,再严重点,连坐。
除他外,众人中属齐泰眉头皱的最紧,齐泰毕竟是兵部尚书。
原本接到安南战事的战报,他都准备好了一肚子的对策。
包括如何调兵,备粮多少,战争预算时长等等,就等着太孙殿下召见之时慷慨激昂,一梳胸中大略,可等到儿都谢了也不见太孙召见。
心中打定主意,此番定要在陛下面前好生表现。
“诸位大人,陛下有旨,宣诸位大人觐见。”
老太监跨出门槛,躬身细声说道,毕竟跟前的这些都是朝堂大佬,他一个老太监可得罪不起。
更何况洪武这一朝的太监,在老朱的定义里就是狗,就算他能跟在皇帝身边,顶多也就算是条贵宾犬。
众臣皆是对老太监微微点头,多少给了几分面子,随后便是跨过门槛,进入暖阁,过了外庭,再入内门,见到老朱坐在御案之前,以刘伯温为首,纷纷是行大礼。
“嗯。”
老朱淡淡‘嗯’了一声。
他现在心情很是不好,方才已经收到了消息,太孙殿下并不在太孙府中。
至于去了哪里,哪怕是太孙的随侍太监也是不知。
‘这小子,必定是一个人去云南了。’
老朱压不住心头的担忧,他虽然搞不清楚大孙子要怎么去云南。
骑马?还是靠飞?
“今日叫你们过来,是有两件事。”
扫过跟前站着的这帮人,老朱声音很是肃冷。
众臣皆是微微躬身,垂着脑袋,莫敢仰视天威。
“一,礼部即刻着手相关事宜,削去‘晋、燕、宁、辽、谷、代’六王封爵,贬为庶人,逐出皇谱,并列其大逆不道之罪,昭告天下。”
老朱顿了顿,接着又说。
“削广泽王朱允炆封爵,贬为庶人。”
一番话,听的众人浑身一寒。
这是老皇帝亲自下场削藩了啊!
一旦逐出皇谱,这意味着六王以后都不能姓朱了。
“臣,遵旨。”
礼部尚书黄观处变不惊,恭敬领旨。
“第二,朕近日思索一件事许久,今日终于是下了决定,想询问下诸卿意见。”
老朱的声音再次响起。
诸臣都是心头紧张了起来,因为老朱这一次用上了‘朕’这个字,这个字在老朱三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中,极少出现。
但每一次出现,必然有天大之事。
众人都是屏住呼吸,等待老朱天音。
“朕,欲让位于贤。”
“诸卿以为,天下何人可当之?”
所有人都是心头一个咯噔。
亲娘咧,送命题。
………………
应天府外城,金陵十六楼,凌晨微光,秦淮河畔。
大批的工匠已经开始干活。
在二十一世纪有一句话很流行: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
比如原有历史轨迹中,朱老四登基之后,为纪念生母建造的大报恩寺,总高二十六丈,分九层八面,不仅大,还极为精妙,出动工匠和军士达十万之众。
长宽高各十丈的超级大鼎,听起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大工程,可结构却简单,和大报恩寺比起来不过只是开胃小菜,在工部的全速运转之下,已经有了完整的施工规划。
直隶境内应召而来的数千工匠直接在秦淮河两侧同时动工。
………………
北境,晋地,太原府。
远在太原府城外三十里,便是有着盛大的迎接队伍。
晋王朱棢,亲率晋地文武前来,更有三千精锐甲士列阵。
当下的朱棢可谓是意气风发,六王会盟之后,他便是成了六王盟主,檄文发布之后,更是以‘朱允炆’这个六王共尊的名义,任命自己为天下勤王兵马大元帅。
并且其他五王用于会盟的兵马都已经到了晋地,合计十五万精兵,再加上晋地原有的兵力以及接下来快速募兵,晋地的兵马至少也能在三十万之上,朱惘更是觉得自己当傲然于世。
“大王稍待,世子殿下就快到了。”
朱棢微微颔首。
抬眸看了看天,已经快天亮了。
就在此时,前路尽头有着马蹄声传来。
朱棢急忙凝目望去,远处果然有着一辆马车疾驰而来,马车外表面看起来很是破损,一看便是接连赶路所致。
马车慢慢放缓速度,最后在数丈外停下。
“父王!”
朱济熺欣喜下车,快步朝朱惘迎了上去。
在距离朱棢半丈之外,扑通跪了下来,恭恭敬敬的叩头行大礼。
“儿济熺,拜见父王!”
“吾儿回来了!”
朱棢亦是大笑,上前重重拍了朱济熺的肩膀,将自己的大儿子扶起。
“你这次可是办了一件大事,办的漂亮!”
说罢。
朱棢的目光看向马车,朱济熺也是回头看向。
从那马车之上,一身风尘的朱允炆缓缓下车。
自幼在南方长大,从未经历过三四月的北境,凌晨的北境依旧是寒冷刺骨,刚下马车的朱允炆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清晰可见,这位‘新太孙殿下’脸色苍白,眼中透着疲惫,以及对未来的惶恐。
其实在离开应天府之后的第二天,朱允炆心里就已经有点后悔了,为自己一时之冲动感到害怕,这毕竟是等同于造反。
可一想到只要自己到了北境,自己将成为北境六王共主,麾下将拥有数十万大军,甚至未来将拥有整个天下,心中便是又燃起了期待的火焰。
朱允炆在马车旁看向数丈外的晋王朱棢,他有点没搞懂朱惘是什么意思。
按理说,既然是来迎接我的话,不应该齐齐上前向自己行礼吗?
难不成还要我自己过去?
朱允炆带着疑惑,硬着头皮,心中安慰自己北境之地粗犷,朱棢这厮定是在北境待久了,疏于礼数,故而才会如此。
心里这样想着,朱允炆尽量让自己脸上挂上一丝从容笑意,踏步上前。
当走到朱棢面前半丈之时,发现朱棢还是那般冷笑的看着他,朱允炆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既然六王共尊自己为主,那不是应该给自己行礼吗?
“怎么?还等着本王给伱行礼?”
“叔侄尊长不分,你在应天就是这样学的礼数?”
朱棢冷声一喝。
朱允炆听的心头一惊,目光再扫过朱棢身后跟随的文武诸官,还有那身着黑色盔甲的甲士,目光皆是带着戏谑。
他再看向朱济熺。
发现这位在应天府对自己毕恭毕敬,一口一个‘太孙殿下’的晋王世子,同样是面带冷笑,完全是换了另外一副嘴脸。
“父王,一路颠簸,太孙殿下怕是累了。”
朱济熺微微一笑。
“既如此,来人。”
“将太孙殿下带回王府,择一静谧小院,好生看守。”
朱棢淡淡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