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朝廷是要门面的
随着京城的逐步完工,也带来了人口的大量加入。
这人一多,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也就多了。
城市管理,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活计。
尤其是瘟疫问题。
这可是稍有不慎,就会死一大片的。
所以,辛屈对于北京府城的规划之中,明确安排了一些区域在下游与下风向,就是用来隔离一些人的。
比如每天,各个坊都得去巡查,看看哪家闹出来了伤寒等事。
但凡确定具有极强传染性,就关在特制的船只,顺流到隔离区去收纳。
这里平日里只住一些老巫医,或者新式医馆的医生,负责应对传染性强悍的疾病。
此外,每个月都得大量泼洒生石灰在水渠,暗渠,专门来消杀。
对于现阶段的医疗技术来说,隔离与预防,才是最快解决问题的手段。
最后就是旱厕的问题。
虽然现在的北京一带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但没有大量修建水库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冲水式厕所,几乎是不可能。
惟一能实现的,就是便宜的旱厕。
因此掏粪工,就应运而生了。
当然,作为一个农业相对发达的国度,燕国四周的农场,也会承担这些粪便的收集与堆肥工作。
农场是官家的产业,堆肥却也是能够卖到好价钱。
一些拥有实际封邑的诸侯,也敏锐的察觉了堆肥的好生意。
这年头,荒地不缺,枯木不缺,淤泥也不缺,唯独缺少足够的人力与开垦的熟地。
养熟一块地,光靠人力,没有五年下不来,但有足够的堆肥情况下,三年也就能完成其中活计。
因此很多人到处打听司农的事儿,钱送礼,也要从司农手里弄到这些技术。
司农阿启一开始也是收受一点,毕竟每年拨款就这么点,司农府的几个项目,都是需要大量的钱财消耗,比如战马的培育等等。
既然朝廷给不了这么多钱,那他只是技术发卖一些给老乡们,也没什么不妥,毕竟朝廷有考功,时间紧任务重,能不砸钱加速完成吗?
但随着后来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连带着外国的使者都钱来买,而且是大价钱,他终于感觉到不对劲。
不等下边有人参他,就趁着这一次搬迁进来新府邸,入宫谢恩的时候,将此事说了出来。
辛屈此时正拿着一卷地图,上边标注为:辽西郡十三县邑全图。
戴冰甲从镇西将军卸任,转为幽州左卫将军兼辽西太守之后,辛屈交代的任务,就是让他完成对辽西郡的测绘。
辽西郡的大体范围包括:后世的朝阳市、锦州市、阜新市这几个地方。
郡治一般设为柳城,也就是朝阳市。
因此辽西郡的主要河流,就是大小凌河。
这里是北平的触角,更是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但凡北平想要经略东北,就少不了从这里出兵与转运粮草。
而且这里属于燕山山脉的一环,在山海关这一条线没有形成之前,就是绝对的防御重镇。
当然,现在山海关一线正在加速形成,因为人类的开发,以及辛屈拿着城防图看了看之后,暗暗下了决心。
山海关一线,必须填海了。
因为辛屈发现,若是辽西郡真的将核心力量放在朝阳的话,卢龙道的重要程度将会飙升。按理来说没什么,但问题就在于,卢龙道太难走了,粮草的转运消耗太大。
如此一来,辽西郡若是开发起来,想要反哺北平是做不到的。
只能在辽西耕种,然后将粮食沿着辽泽入海,再转运过来。
这样一来,辽东那边想要截断,辛屈是没有任何办法阻拦。
更重要的还是,辽西还需要直面北方的游牧威胁。
现在那边被自己干趴下了,威胁小了不假,但阿启这边也说了,外国势力正在学习与采买他们的生产技术。
这玩意儿是防不住的。
因为技术一定得推广,边塞想要安稳,更是要大力推广。
如此一来,边疆以外的那些蛮夷,久而久之必然学会,现在还没事,但一两百年之后呢?
随着气候变冷,半农半牧的外族,必然会变成游牧,然后再南下。
这是避不开的死结。
如此一来,北平就成前线了。
一旦柳城被攻破,若是不能找到第二条路,东北必然丢失。
皱眉放下地图,辛屈看向惴惴不安的阿启说:“种马的技术不能卖外,其他的的农业技术可以卖,无所谓。”
辛屈一句话,让阿启显得惊愕:“这是为什么?”
“很简单。农业技术,是需要工业技术作为支撑的。没有钢铁,他们拿什么提升效率?堆肥这种事情很少人会吗?不,南方的稻作部落、方国普遍都有记载。
他们那边靠近沼泽,淤泥如何形成,没道理他们不知道与利用。
但取上来的淤泥,需要腐熟,腐熟之后需要搅拌进入土地里。
若是用耜这样的工具,掘土就很麻烦了,还怎么搅拌?
不如一把火烧荒,种三年换地,轮耕游耕来得实在。
所以,只需要控制钢铁耕具的外流,短期内他们的产量就算有所增长,也是极为有限的。
甚至稍微增长的产量,还能让他们为我们源源不断产生消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