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死生共抵两家事(2)
突然的放松,让章惇不由得意的大笑,连话也难得的多了起来。
“果然,神卫营和其他兵种不同,第二十营虽是新建之营,反比第十营更精锐,更不用说雄武一军。将他们部署在丹凤门外是正确的,如此一来,丹凤门就可以确定成为主攻点了!”章惇身上背负的压力,也是田烈武始终非常在意的事情,此时,他也不由的松了一口气,笑道:“大参对火炮的运用,末将自愧不如。”
“呵呵……”章惇此刻的心情特别好,“这其实是蔡元长的见解,我不过是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便大胆一试。”
见田烈武一脸茫然,章惇又笑道:“韩师朴下令枢密会议总结此前在河北与辽人作战的经验教训,以备北伐借鉴,枢密院因此移书河北诸军,遍询将帅意见,此事田侯应该也知道。”
田烈武点了点头,有点惭愧的说道:“河北之役,重要战斗,末将几乎都没有参与,反倒是吃了辽人不少苦头,我实也想不出什么对付辽人的方略,就请张嵇仲帮忙,写了点吃亏的教训呈给密院。”
“那是田侯忠厚。”章惇早就知道田烈武的札子是张叔夜帮着写的,倒是没想到田烈武就这样坦然承认了,意外之余,反倒又高看田烈武一眼,他轻轻揭过此事,继续说道:“蔡元长又何尝打了什么大仗,但他的札子,颇有可观之处。他在札子中说,河北之役,预示着未来的战争是火炮与马军的天下,拥有更强火炮与马军的军队将是未来最强大的军队……”
田烈武不由点了点头,却听章惇又继续说道:“他还调查了神卫营等火炮部队的表现,发现和马军不同,决定火炮部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领军将领,也不是实战经验,而是火炮本身的优劣,指挥使以下低级校尉与节级的能力!那些什长、什将、都兵使是否出色,和他们有过多少实战经验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至关重要的竟是他们的算学水平!因为,火炮并不需要和敌人短兵相接,并不经常要依靠经验做本能的应对,他们需要的是掌握好用药量,控制好炮管的冷却时间,测算好角度与距离……这些事情,算学水平好的人不需要太多的经验,很快就能掌握,算学水平差的人,经验再丰富也没太大用处。”
田烈武认真听完,忍不住赞叹道:“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元长公的这番见解,真是让末将受益匪浅!”
“蔡元长这札子的意思,是想建议朝廷增加科举中算学的份量,以促使各学校更重视算学,方便日后召募炮兵。”章惇笑道,“他这是白日做梦……”
章惇瞥了田烈武一眼,忽然语气变得认真了一些,道:“蔡元长这个人,有见识、有能力、也有手腕,惟一的缺点,就是功利心过重。人有功利之心很平常,世人都难逃此关,但过重的话,就易偏激。唐康时其实和蔡元长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只不过,蔡元长的功利心是向外的,所以容易丧失原则,为了功名刻意迎合讨好上司,而唐康时则正好相反,他的功利心是向内的,他功利之心沁入骨髓,自己却认为自己大公无私,执着于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完全不将上司放在眼里。但唐康时很幸运,他遇到了田侯你……”
章惇突然将话题扯到对蔡京和唐康的评价上,田烈武不由措手不及,他很不愿意触碰类似的话题,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评价这些人,他觉得这些人都比自己出色。但以章惇的身份,既然开启了这个话题,他也只能尴尬的听着,万万没想到,章惇最后又扯到了他身上。一时间,他完全愣住了,张大嘴一脸的茫然:“我?”
章惇认真的点了点头,“正是。蔡元长这种人,其实闯不了什么大祸,只要有一个强过他的上司制得住他就行。”章惇并不知道,如果石越听到他这番高论,一定会有不同的见解,但他心里的确是如此想的,在他看来,他自己就有绝对的把握让蔡京服服帖帖的。“但唐康时却不一样,能力强过他是没用的,就算石子明,也未必真管束得住他,但他这样目无余子骄横跋扈的人,反而会向田侯这样待人以诚的忠厚君子低头。我听说子明相公在朝堂对皇上说,田侯你节度不了唐康时……呵呵……子明相公小看了田侯你,也并非真正了解他这个义弟啊!”
田烈武摇了摇头,也认真的说道:“子明相公没有小瞧末将,他这样做,反倒是为了我好。他是小瞧了温江侯。”
“田侯不必过谦。”章惇不以为然的呵呵笑道,眼角的余光,下意识的朝着幽州城西的方向瞥了一眼,“如果不是因为田侯,唐康时不会改变主意,率军前来幽州。”
“温江侯不是因为末将才改变主意的,他只是想明白了,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到底是不及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他是真心盼着大宋能赢下这一仗,才改变主意的。但他能有这个回头的机会,却全是因为他幸运,遇到了大参,有此胸襟,容忍他的一时任性。”
“我可没有什么胸襟!我容忍他,是因为我更想赢下这一仗!他和慕容谦,掌握着数万大军,其中还有横山蕃军、河套蕃军、河东蕃骑这样的虎狼之师!为了赢下这一仗,什么事我都敢赌、敢试!接纳一个唐康时回头,又算得了什么?”
田烈武听着章惇这番过于直言不讳的话语,不由得稍稍有些尴尬。他知道章惇说这些话,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发泄胸中的愤怒,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稍想了一下,还是顺着章惇的话说道:“不管怎么说,这也是大参的魄力。既是如此,后日丹凤门的主攻,是否便交给温江侯和观城侯?”
“让他们来主攻原本也并无不妥……”章惇眯着眼睛望着对面的丹凤门,拈须沉吟:“但田侯,诸军将校,谁都想第一个登上幽州的城墙啊!”
田烈武沉默了一下,先登之功,青史留名,这的确是诸军将校都无法拒绝的诱惑,连他的云骑军中的将校,也纷纷找到他,想争这个主攻丹凤门的位置,但他身为主帅,肯定是不会同意让骑兵部队做第一波攻城的军队。他心里倾向让横山蕃军的步军来打这个主攻,但章惇的考虑也不无道理,身为主帅,不可能完全不考虑各军之间的平衡,好事都让唐康、慕容谦占尽,其他禁军将校怎么可能没有怨言,怎么可能尽心尽力?
“那大参可有决定让谁来主攻?”
“且让铁林军一试。”
“铁林军……”田烈武不禁有些犹豫——现在的铁林军,不仅补充了大量的新兵,都指挥使也变成了从汴京空降来的武经阁侍读、枢密院知杂房知事、昭武校尉王师宜……
但另一方面,在田烈武心里,铁林军始终都是张整的那支铁林军,张整死前的情形,他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如果能够给铁林军一个机会重振威名,想来张整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一念及此,田烈武便怎么也说不出反对的话来。
而且,王师宜虽然还不到四十岁,却是实实在在的名门之后、熙宁宿将。开国功臣之后的王师宜,早在十三年前,伐夏之役时,就已经做到骁骑军副都指挥使,伐夏后叙功升为昭武副尉,到熙宁十六年,就已经是昭武校尉了——如此深的资历,禁军都校之中,没几个人比得上。这也意味着,王师宜能力与经验,绝对不成问题。
而王师宜也不缺建功立业的野心——他已经卡在昭武校尉的资序上十年不得升迁了,从昭武到游击,不立军功,在这个资序上卡一辈子都有可能,就算王师宜的高祖父是开国名将、琅琊郡王王审琦,但这种世家子弟,许多人一生其实也就是做到六品到头,能跨过六品这一道坎的世家子弟,本就少之又少。王师宜这个时候放弃枢密院知杂房知事的差遣,来接任铁林军的都校,摆明了就是来立战功的,给他一个主攻丹凤门的机会,他没有任何不拼命的理由。
心中迅速的闪过这些念头,田烈武终于还是点了点头,“王昭武亦是宿将,铁林军应当能当此重任。”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