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莫笑青袍学士老(1)
但在绍圣时代,许将和钱庄总社谈成的这笔生意,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创举。此时无论是官府、钱庄还是私人放债,时间通常是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三年就是极长的周期了,十五年的贷款周期,这几乎是普通钱庄无法想象的事情;而且这个时代贷款风险很高,贷款收不回来的事情很常见,因此贷款利息也很高,正规钱庄通常是二到三分的年息,民间私人借贷利息更是高达五分、七分乃至一倍,所以当年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市易法,规定官府给农民、商人二分息的贷款利息,结果却因为利息和市场利息相差太大,导致出现大量的腐败,经手的官吏一面不甘心让好处被农民、商人得到,于是私自提高利息,赚取差价;一面又要完成上级规定的贷款任务,加上官府主导的放贷事业如果出现亏损会影响到官吏的考绩,为了保证贷款能顺利收回,这些经手官吏就强迫放贷给那些不需要贷款的农民与商人,导致他们背上沉重的利息包袱而破产——王安石的变法,在某种程度,就是被这两分的“低息”贷款给弄得乌烟瘴气的,而许将却能和钱庄总社谈成一笔一分年息的长期贷款,对大宋的钱庄业来说,无疑是投下了一颗重磅震天雷。这甚至导致了一些御史上章弹劾许将,指责他压迫商贾,败坏皇帝的名声,在许多人看来,这根本就不可能是一次正常的商业贷款。
为了洗清嫌疑,许将主动请两府宰臣召见钱庄总社周应芳等人查问,最终证明他的确没有任何强迫行为。钱庄总社同意这笔贷款固然有讨好皇帝与新任户部尚书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出于商业考虑,因为有盐债的成功先例在前,钱庄总社将这笔贷款当成一次小规模的定向盐债来对待,在风险极低的情况下,这么大规模的贷款,一分的年息在钱庄总社看来,已经是一笔很不错的交易,更不用说这笔贷款带给钱庄总社的其他好处——有实力给皇帝和户部尚书放贷,这无疑更加巩固了钱庄总社在大宋钱庄心目中的地位。这次成功的操作,也让新任户部尚书许将很是出了一番风头。虽属牛刀小试,但他的理财能力,也因此得到了自赵煦以下朝野的认可。
成功筹到治丧费用后,赵煦就开始大张旗鼓的兴办高太后的丧事。
当时仍在回京途中的石越对高太后的丧事也显得非常热衷,他还没到汴京,就迫不及待的上表主张尊谥高太后为“宣仁圣烈”皇后,宋朝自宋真宗开始的传统,凡曾经垂帘的皇太后,谥号为四字,同时皇后谥号要冠以帝谥,高太后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是庙号,他的谥号是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后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其实就是宣帝,高太后的四字谥号,除“宣”字是继承自她的丈夫英宗,其余三字,所谓“扬善赋简曰圣”、“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圣、烈二字,都是美谥,也是恰如其分的说明了高太后的执政风格与功绩,但最核心的那个字,却是谥号中的第二个字“仁”——宋朝帝后谥法,皇帝最核心的谥号是倒数第二个字,皇后最核心的谥号却是正数第二个字。中国传统中,“高文武宣明”是皇帝最好的五个美谥,“仁”字本不在谥法之列,因为谥法传承自周公,而“仁”却是孔子才开始提倡的儒家核心价值。到宋朝,历史上第一次以“仁”为庙号,但宋仁宗的谥号其实是“明帝”,而石越又是第一次将“仁”当成谥号,追尊高太后。
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仁”字毫无疑问是极高的评价,石越的奏章一到汴京,立即就受到范纯仁、吕大防等人的热烈响应,汴京的舆论,对此尊谥也是反应积极,一些人甚至在报纸上称颂高太后是“女中尧舜”、“千古第一贤后”。
面对朝野如此氛围,赵煦虽然内心颇多腹诽,也只能顺水推舟,接受石越的建议。而这表面上君臣和谐、母慈子孝的一幕,却让一种微妙的气氛在汴京朝廷中蔓延。
许多人仅仅是透过石越给高太后上尊谥表,就已敏锐的察觉到他的去意——石越如此的褒扬高太后,未来又岂能不做高太后的山陵使?
但赵煦却仿佛什么也没有察觉。
绍圣七年的年末,当石越和李清臣终于回到汴京之时,赵煦给石越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虽然未有如传闻一般,天子亲自出城郊迎,但规格已是大宋建国以来最高——礼部尚书安焘亲自至陈桥驿相迎,右丞相范纯仁与枢密使韩忠彦则一同率文武百官在汴京城北的长景门外出迎,而赵煦在文德殿升殿,接见石越,拜石越为左丞相。至此,石越的官爵,已至人臣之极,其余更高的官职,都是为致仕、罢免的宰相准备的荣衔了。
而石越所受的拥戴,更是前所未有。他自长景门入城后,汴京外城从长景门到内城的丽景门,内城从丽景门到皇城的宣德门,街道两旁,挤满了前来欢迎的汴京士民。当日,拥有过百万人口汴京城,竟然万人空巷,汴京市民倾城而出,石越所过之处,热情的汴京市民,一边高喊着“石相公”,一边漫天抛洒着鲜,因为正值寒冬,鲜极为罕见,汴京城内外的梅,几乎被摘采一空,如此尤嫌不足,人们又用绸缎裁剪成各色朵,和清香沁鼻的梅一道抛洒……汴京上一次出现这样的盛况,还是清河郡主下降。
然而,面对此情此景,石越既无过分的得意与喜悦,也没有丝毫的惶恐与不安。他坦然的享受着这应属于他的荣耀,也准备好了面对接下来的变化。
他返京拜左丞相的次日,赵煦和向太后,又一道亲临新赐的左丞相府——这是一座位于汴京内城的御街东侧,毗邻州桥与汴河的宅院,是赵煦在一天前赏赐给石越的。御赐的左丞相府占地亩积不过六宋亩左右,规模不算特别宏大,但庭院的建筑、园林,皆由宋朝最优秀的工匠设计、建造,由汴河引活水入宅,开凿溪池,围绕溪池布景,临水构筑园林建筑,而植株则以松、梅为主,从各处移植老松七棵,梅树数百株,使得整座左丞相府清雅古朴、秀若天成。更难得的是,这座府宅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墙外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州桥、御桥与汴河,而墙内却有蕉窗听雨的清幽静美。至于钟鼎之家的显赫之处,就更不用提,自正门的“左丞相石府”门匾,几乎所有的建筑匾额,都是赵煦御笔亲题。
赵煦和向太后亲临后,又是大肆赏赐,除了韩梓儿晋封燕国夫人外,向太后更是收石蕤为养女,因其年方十五,尚未出阁,依宋朝制度,以二字美名为封号,封为嘉乐长公主——这额外殊恩,完全超出了石越夫妇的意料,饶是石越已然宠辱不惊,对此也是又惊喜又感激。对石越而言,这无疑是对他所有封赏中,最宝贵的。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