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平昔壮心今在否(3)

苗履的失利,也令得身在河间府的章惇悖然大怒。二十三日晚,就在河间府的城门口,章惇派人解除了苗履、李昭光、张叔夜等人的兵权,将诸将全部逮捕入狱。而在得知耶律信退兵之后,他又立即遣使前来,督促田烈武率军追赶。

章惇并非完全不懂军事,他知道耶律信麾下两万数千人马全是骑兵,自肃宁北撤的道路,依然在辽军控制之中,而田烈武麾下骑兵已经不多,即便宣武一军没有损失,耶律信若铁了心要走,宋军想要咬住他,也非易事。这一点,他与刘近、颜平城并无分歧,这也是为何苗履得意忘形之下,便想要趁势攻取君子馆的原因。但是,章惇认为田烈武若只是率骑兵去追的话,哪怕兵马少点,至少应该是没什么危险的。率军尾随一段,若是有机可乘,田烈武可以占点便宜;若是无机可乘,亦可全身而退。而他也已知道骁骑军也到了河间府,倘若陈元凤肯将骁骑军借给田烈武的话,那把握就更大了,即便留不住耶律信,能吃掉辽军断后的部队,也算一桩功劳,多少能挽回一点颜面。否则,任由耶律信来去而束手无策,派出宣武一军追击,在辽军没有多少宫分军参战的情况,居然还遭此惨败,章惇同样自觉颜面无光。在章惇心里,河间府是他的战区,他麾下也算兵多将广,这样的战绩,别说彰显他的功绩,感觉上实是有些无能了。

这种心情,倒正与田烈武相同。

然而,他们却想不到,怀着巨大的野心率军前来河间的陈元凤,这时候却变得谨慎起来,他与南面行营诸将商议后,便向田烈武宣称耶律信用兵极有法度,退兵不可能无备,追之无用,婉拒了田烈武的请求。反而趁田烈武还在犹豫,派骁骑军迅速“攻占”了人去楼空的肃宁——这也是收复失地之功。

河间诸将万万料不到陈元凤与王襄如此无耻,但此时纵然破口大骂,亦无济于事。田烈武本无魄力拂章惇之意行事,况他自己想法也差不多,便亲自挑了三千云骑军精兵前去追赶耶律信,令其余将士自回河间府休整。

田烈武的追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无非是送耶律信一程。耶律信退兵法度严明,各军相互掩护,他不设计坑追兵一道便算不错,凭田烈武这三千兵力,又能济得甚事?白跑了几十里,眼见辽军无懈可击,田烈武只好怏怏率军返回河间府。

但此时令河间诸将更加愤怒的一幕出现了。

陈元凤与王襄占了肃宁之后,却并未就此罢手,反而开始自行“追击”耶律信。田烈武还在返回河间府的途中,便听到探马来报,陈元凤与王襄已派了三千骁骑军为先锋,逼近君子馆……

若非石越在当日下午赶到河间府,遣使前往陈元凤军中,勒令其所部不得出河间府界一步,否则军法从事,令陈元凤与王襄诸将有所忌惮,他们很可能会一路尾随辽军到雄州去。

但不管怎么说,陈元凤与王襄的确成功的制造了河间府诸将无能的印象。毕竟,所谓“抢功”之说,只能算是河间文武的一面之辞。从道理上讲,南面行营无任何义务与理由要听从或者协助右军行营作战。陈元凤与王襄率骁骑、横塞军北进河间,客观上声援了田烈武对耶律信的作战,然后双方各行其是,谈不上对错。而在耶律信退兵之时,陈元凤与王襄积极进取,对辽军穷追不舍,先复肃宁,后据君子馆,并解救了上千沦陷的军民,这是不争之事实。反而是右军行营宣武一军傲慢轻敌,败军辱国,章惇、田烈武因与耶律信大战,损失惨重,又逢宣武一军之败,遂致进退失据,用兵保守。

尽管河间文武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所解救的所谓上千军民,不过是辽军来不及带走的俘虏,但是,这个官司就算打到御前会议章惇与田烈武也是打不赢的。陈元凤与王襄有实打实的功劳,所谓耶律信早已走远之说,却是无法证明的,就算耶律信果真的走远了,又有何证据能证明陈元凤与王襄是明知道一定追不上耶律信才行动的?而只要这一前提不成立,所谓“抢功”之说,也就难以成立。反而,苗履的惨败,却能突显河间文武不过是妒贤忌能,明知道耶律信已经退兵,却因瞻前顾后,连河间境内的城池都无力恢复,反被南面行营占了先机,然后又因此心生嫉恨,对南面行营倒打一耙……

因此,虽然明明知道被陈元凤与王襄算计,章惇对陈元凤恨之入骨,却也只能先捏着鼻子吃下这个苍蝇。只是右军行营的那些将领,却管不了这么多,一个个破口大骂,还有不少将领见石越到河间府,竟纷纷跑去告状。

陈元凤也并非不知道他这么做,是往死里得罪了章惇与田烈武,但此事乃是他精心算计的结果,因此,他非做不可。

陈元凤是个聪明人,他一听到耶律信退兵的消息,便知道韩宝那四万人马,已断无生路可言,与辽国的这场战争,马上将要进入另一个阶段,大宋朝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胜利,这场胜利,会刺激到大宋的每一个臣民。这根本不是对西夏的战争可以相比的!早在大宋建国之前,辽国就是可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大国,自宋朝建国以来,双方一直地位平等,甚至长时间辽国都隐隐压住宋朝一头,在军事上更有着绝对的心理优势。而这一切,都将随着这场即将到来的大胜,而发生彻底的改变。

一个人口近亿的国家,压抑了一百多年的情绪,将被彻底的释放出来!

尽管两府的宰执们大多老成持重,但是,陈元凤认为他们阻止不了这场情绪的爆发。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更何况他们还有一个血气方刚的皇帝。

新的时代即将到来,陈元凤需要在新时代来临之前,抢占一个好位置。

对陈元凤不利的是,因为被石越压制着,在这场战争中,他与南面行营几乎无尺寸之功。陈元凤心里很明白,皇帝只是年轻,并不是愚蠢,甚至,皇帝比绝大多数人都要聪明。皇帝对自己付出了信任,他就必须有所回应,向皇帝证明他的能力。否则,他很快就会被皇帝抛弃。有能力、有野心,却一直苦无机会施展,希望得到皇帝赏识,这样的官员,在大宋朝有如过江之鲫。只不过,在皇帝亲政之初,他与这些官员之间,相互都是陌生的,所以,陈元凤才有机会占得先机。但随着皇帝渐渐熟悉自己的朝廷,他可用的人会越来越多。

可是陈元凤没有机会立下真正令人信服的功绩。

幸好苗履的惨败,让他看到了机会。

在东京开封,自皇帝以下,没有人不知道宣武一军是“天下第一军”,这支军队因为追击辽军而惨败,会加倍的突显出辽军的强大,以及苗履乃至章惇、田烈武的无能。当宣武一军惨败,耶律信从容退军之际,章惇、田烈武因为胆寒而不敢追赶,害怕与辽军作战,但是,陈元凤却毫不畏惧,依旧果断率断南面行营大军一路追杀,收复城池、解救百姓……

借着宣武一军这块垫脚石,陈元凤与南面行营能够塑造起不错的形象。皇帝也罢,汴京朝野的清议也罢,会谅解他缺少过硬的功勋,那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若给他们机会,他们会无畏的出现在田烈武与耶律信作战的战场上,果断的追杀退兵的耶律信!

对手毕竟是声名赫赫的耶律信!

比功劳,陈元凤与南面行营,自然无论如何都无法与王厚、慕容谦二部相比。后者是大宋的功臣,光彩耀人,天下瞩目。但是,陈元凤与南面行营,将是人们心目中的“挑战者”,或者说是“有潜力的追赶者”,他们的表现,不仅与右军行营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还要压过霸州的蔡京一头。只要能保持这样的印象,任何聪明的上位者,都会继续对他们保持足够的耐心。

所以,陈元凤虽然表面遵奉石越军令,却还是下令骁骑军一个营进屯于君子馆,并分别向石越与朝廷上书,力主乘胜追击,一鼓作气,规复燕云,摆出一副进取的姿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