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谁其当罪谁其贤(5)
尽管如此,对于安平战场双方的部署,肃宁的这些辽军将领们掌握的情报,可能比身陷包围的韩宝还要多。
但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士气更加低落。傍晚时那名探马,用自己的生命带回了宝贵的情报,让他们得以知道韩宝已经被迫东进,而在肃宁的西南方,唐河与滹沱河北流之间的那条支流的南岸,在一夜之间,地面上忽然出现了数不清的小旗帜,那名探马所在的小队,付了数人死亡的代价,才探清楚那是一个炸炮阵。
那些探马,以及收到情报的耶律信与他麾下的将领们,并不知道那只是一个炸炮迷阵。对于在炸炮上还故意插上小旗的行为,是可以有很多解释的,所谓“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虚实实,本就难说得很。也许宋人这样做,只是故意引辽军进阵的把戏呢?至于接近真相的猜测,认为宋人没有足够的炸炮布阵,反而被认为是最不可信的。辽军中没有人会怀疑宋朝的生产能力,仅仅是那几十里的炸炮带,对辽国来说也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如果宋人想做,他们就可以找到足够的工匠,做出那么多炸炮来。尽管这对宋朝来说,也不免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这只能让他们觉得宋人是蓄谋已久、煞费苦心,而正这好说明韩宝已经彻底落入宋军的圈套。
这数十里的炸炮阵,若是事先有所准备,自然不足为惧。但是突然出现在关键时刻,配合着王厚、慕容谦的数万大军,便足以抵数万甲兵。它割断了肃宁辽军接应韩宝的首选路径,通过那条唐河支流,原本是路程最近,而且宋军防守也最薄弱的一条道路。
如此一来,接应韩宝部便只能取道饶阳以北的滹沱河北流,那里不仅河面更宽,冰情更加复杂,渡河难度倍增,而且,北有何畏之部的狙击,南有河间宋军的配合!
耶律信要走这条路去接应,几乎就得在田烈武的眼皮底下通过。
白天一战,辽军已知田烈武绝非是可以轻视的“公人将军”,铁林、云骑之韧性,颇令人无可奈何。更何况,战场上宋军还意外出现了一只数万人马的援军!
将这所有的一切联系起来,若说这不是宋人苦心经营、步步设套,谁人肯信?此时再联想起出现在北边的吴安国部,考虑到该部如今所在的位置,有人甚至坚信,吴安国部可能是南朝事先部署的,那是防止韩宝部万一北渡唐河后的最后一道防线。
南朝处心积虑的想要围歼韩宝的四万大军,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然而,可怕的是,南朝的这个战略,可能是很早就已经制定,而非战局自然发展的结果,而大辽事先竟然无人觉察,而是始终都觉得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真让人不寒而慄。
只要想想四万铁骑竟要被南朝围歼,而堂堂兰陵王耶律信就在数十里外眼睁睁的束手无策……只要早几个时辰,任何人说这种话,都会被当成最拙劣的笑话来看待。而如今,这些将军们突然发现,这竟然将成为现实。
这已经不止损失两万宫分军的问题,此事对于大辽的士气、民心,都会是致命的打击。每个人都意识到,这可能将是彻底葬送辽军对南朝心理优势的一战。契丹铁骑的骄傲,与他们最优秀的将军之一,将一同被埋葬在滹沱河畔。
而他们却在几十里外,什么事都做不了。
相比之下,萧岚在君子馆击退宣武一军的追击,成功保护大批的掳获踏上归程,成了根本不值一提的胜利。
挫败感在兰陵郡王耶律信的大帐内弥漫,越是骄傲的将军,此刻越是气急败坏。许多人因为根本无法接受中兴的大辽军队,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辽军队,让无数塞北部族闻名变色的大辽军队,在他们最出色的将军的统率下,竟然可能会有四万铁骑被人围歼的事情发生,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
因此,当耶律信说出他的抉择时,素有几分桀骜不驯的左皮室军都统萧春立时便跳了出来。
“班师?!”他的声音震得大帐上面的积雪都簌簌直落,一双大眼凶狠的瞪着坐在帅座上的耶律信,仿佛要把耶律信吃了一般,“兰陵王,你的意思是要将晋国公与两万将士扔给宋人,自己逃回国内么?”
“萧春,尔焉敢无礼?!”
耶律信还未及答话,听到萧春言语不敬,几名忠于耶律信的部将马上站了出来,朝着萧春厉声喝斥,他们的手已习惯伸向腰间——若非所有将领进帐议事前,都必须卸下武器,只怕早已兵刃相向。
但萧春却只是恶狠狠的瞥了他们一眼,旋即转头望向右皮室军都统耶律密,高声问道:“右都统,莫非你也同意班师么?”
耶律密避开萧春凌厉的目光,嚅嚅不应,转头望向耶律信,却见后者脸色苍白,但神情冷漠,眼神之间,仍然是那种万年不变的镇定,或者说倔强。一时之间,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大辽的新军制,皮室军五都统,只直接听命大辽皇帝与皇后陛下,如耶律密、萧春等人,在军中的名声、地位,固然无法与两耶律、韩宝等人相提并论,却也是地位超然。能够出任五都统的人,不仅都要在军中有一定声望,立过战功,而且一定出自耶律与萧氏二族,是大辽皇帝与皇后十分信任的心腹之臣——这也是因为当今辽主靠着兵变夺得帝位,惩前毖后,自己当然不愿意重蹈他父亲耶律洪基的覆辙,故而定下这般制度。因此在南征的辽军中,如萧春与耶律密,其虽然要听耶律信的指挥,但地位是与韩宝等各路主帅相当的,非寻常将领可比。
因为这个原因,萧春自然也不可能象一般的辽军将领那样,对耶律信惟命是从。耶律密更是知道他少年得志,一向野心勃勃,尽管其资历名望,远逊于两耶律、韩宝等大辽名将,但这反而更加激励萧春,此次辽军南征,萧春便是一个狂热支持者。甚至当辽主以久战无功,决意班师回朝之时,萧春也是曾经极力反对的,他认为战况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大辽投入兵力过少,狮子搏兔,必出全力,何况是对付庞然大物的南朝,因此他力谏辽主,宣称只要大辽敢于扩大战争规模,征调国内所有适龄青壮男子参战,以契丹人充骑兵野战,以其余各族士兵充步兵攻城,就一定能够彻底击败宋朝,逼迫宋朝议和。
故此,当萧春得知韩宝的处境之时,整个人已接近于狂怒。他虽然外号“小韩宝”,不过与韩宝并无多少私交可言,只是与这帐中的其他辽军将领一样,在此之前,虽然也知道宋军的企图,并且知道有所谓的“危险”——但这就如同看一个伎艺高超的人“缘杆”,人人都知道那种表演其实是命悬一线,可实际上,也不会有几个人会杞人忧天的担心缘杆的人会真的摔下来。而一旦这种“危险”突然真的就要变成现实,对于萧春这种极度崇信大辽武力的人来说,打击之重,不免又要远过于旁人。
耶律密相信,萧春此时惟一想的,就是不惜代价的接应韩宝突出重围,最好是重创宋军,给不知天高地厚的宋军一个教训。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