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越、高遵裕的功劳,代价便是朝廷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连司马光都忍不住要发起牢骚来,“单单是前线的将士与民夫,按平均每人一千五百文的赏额来算,就需要二十余万贯的赏金!还有未直接参战的将士也需要犒赏。各地大小官员,也伸长了脖子等着朝廷的赏赐……还有战死将士的抚恤金……”

“单单是修筑平夏城的费用,以及十几万大军在外作战的军费,就已经将国库掏得差不多了。”吕惠卿冷冰冰地说道,他不似司马光那么情绪化,虽然整个政事堂中,以吕惠卿最为嫉恨石越的成功。“禁军整编更换兵甲,需要的费用也不是小数目,此外防洪、赈灾都是必不可少。”“朝廷在短时期内经不起再一次战争了。”司马光的语气中不由有点恼火,以至于他短暂的忘记了对吕惠卿的讨厌,“朝廷与百姓,都需要休养生息。”

“只怕不可能。”兵部尚书吴充就事论事地说道:“接连两次大败,尤其是平夏城对西夏事关重大,若说西夏不举兵报复,绝不可能。”

“吴公所言有理。”冯京紧接着说道:“既然烽火已经点燃,就没有那么容易熄掉了。”

“但是朝廷无力再打一次大仗!”司马光高声辩道。

吕惠卿不屑地瞄了司马光一眼,冷冷道:“这事不由我们作主,除非我们把平夏城拱手相让。”

司马光瞪视吕惠卿,高声问道:“那么相公以为无粮无饷,亦可以作战么?”

“司马公何不写信去问石子明?”吕惠卿讥讽道,“枢密会议已经给皇上上了一封奏折,以为西夏人在半年之内,必然会有一次全面的报复。司马公是不是准备告诉石子明,他开启的边衅,由他去平息?”

“仅仅是防御的话,军费的耗费要少很多。”吴充也很讨厌吕惠卿,但是他也无意站在司马光或石越的一边,他只不过是就事论事。

被特别要求来参加这次会议的太府寺卿韩维却是坚定地站在石越一边的,他忽然插话道:“钱的问题,并非没有办法解决。”

“愿闻其详。”吕惠卿与司马光几乎同时说道。不过二人的语气,一个带着讽刺,另一个,却带着诚恳。政事堂会议的其他成员的目光,也都聚集到了韩维身上。

“石子明最近的奏折,提到两件事情。”韩维环顾众人一眼,方缓缓说道,“一件事是陕西路推行新驿政,另一件事,就是要在陕西路发行交钞五十万贯。”他说的事情毫不稀奇,在座众人便只是静待他的下文。“以往在陕西也发行过交子,一般的方法,本金为五万至六万,则可以发行十万。石子明提出发行交钞之法,颇有新意,他是要借朝廷封桩钱四十万贯为本金,便存在汴京,而在陕西路发行面额为一贯至一百贯的交钞五十万贯——他亦已说服几大钱庄接受交钞与铜钱的兑换业务,钱庄可收取一定手续费。而钱庄若要兑换铜钱,则需至京城来兑换,朝廷不收任何费用。这种方法,钱庄有利可图,而百姓则可以信任交钞,而陕西路,平空就可以变出来五十万贯钱,用来兴修水利,朝廷的封桩钱存着也是存着,并没有任何损失——毕竟只要交钞可以用来交税,那么挤兑铜钱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他的说这些事情,石越在奏折里写得更清楚。而在座的每一位,都曾经读过副本。平心而论,众人都认为是个好办法,交子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事物,当时的大臣,都已经懂得发行交子需要本金为储备,每位大臣的家中,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交子的存在。而石越所做的事情,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利用了朝廷一向视为“定心丸”的封桩钱来作本金。便听韩维继续说道:“所以,在下以为,朝廷实在缺钱,不如便借鉴石越的计划,发行交钞!为了谨慎起见,可以划定几路为试行区,这次犒赏所需要的全部缗钱,试行区官员、兵丁的薪俸,可以全部采用交钞支付。只要朝廷再用几十万贯封桩钱——甚至用夏税的收入为本金,那么眼前的危机也可以解决。既便这几路在交夏税时都用交钞交纳也不要紧,这不过是相当于朝廷提前收取了几路的夏税!”

大宋朝的政事堂,顿时一片沉静!

这里坐着的,都是大宋朝的重臣,每个人都明白,表面上看来,韩维的计划,只是比石越提出来的计划推进一步,但是实际上,人人都能知道,韩维的计划,相对石越的计划而言,已经发生质的变化!这不再是在一路之内发行交子,而是在一片区域之内,发行交子。一旦成功,必然会向全国推广,换言之,如果韩维提出来的计划此次能够成功,那么,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交钞的日子,就不再远了。

再迟钝的人也能感知到这会是多少巨大的变化!

“有欠谨慎!”——司马光的额头上,几乎就差直接刻上这四个大字了。

“若是发行,日后想要多少钱就可以印多少钱……”吕惠卿心中的想法,也不经意地从嘴角的笑容中流露出来。

而余下的宰辅们,有几位被这前所未有的大胆计划所震撼,脑海中短暂性出现空白的现象;其他尚属清醒的大臣,则在心中反复衡量着利弊——包括对大宋朝的利弊,也包括对自己利益可能产生的影响,一时之间,竟然难以下出判断。

韩维提出来的计划,真的是充满了诱惑力。

但是抛开派系之间的立场不提,政事堂中许多大臣,还是从这种诱惑当中,直觉的感受到了危险,虽然他们并不清楚究竟会有何危险。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