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吕氏复出(6)
石越心里不以为然的想道:“那就未必,至少吕惠卿肯定明白。”但他当然不会当着曾布的面夸吕惠卿,只是笑道:“我哪敢和介甫相公比,不过生性喜欢这些事情罢了,不过子宣兄现在可是‘计相’,为国家省钱挣钱,都是你的份内事了,你也终不能省这个心。”
曾布自嘲的笑道:“计相,嘿嘿,在那些自称‘正人君子’的人嘴里,我不过是个言利之臣罢了。”这话石越却不方便回答,只好干笑几声,说道:“言利也好,言义也好,只须为国为民,就是道理所在。管别人说什么呢。走,子宣兄,我们过去看看……”
其实从兵器研究院的报告中,石越已经知道高炉炼铁以六天为周期,每炉出铁一般是四到五吨——石越对这个概念并不清楚,让他吃惊的是高炉与平炉的不成比例——报告中宣称,平炉以一天为一周期,但一次却可以炼高达百吨的钢水,并且质量稳定——这才是最关键的。即便石越再怎么外行,他也知道研究员们在平炉技术上取得突破,堪称伟大。
但是对于高炉与平炉的产量为什么不成比例,石越却一无所知了。也许原本就应当是这样的吧,石越当时就是这样的想法。
政治家的责任是鼓励科学家们去发明创造,让科学家们的成绩可以变成效益,为新的发明储备基础知识与人才,而不是对发明者指手划脚。这是石越一早就有的觉悟。政治家如果把手伸进自己不懂的领域,就一定会成为那个领域最大的危害。
石越很早就开始在怀疑的问自己,是不是在科学上说得太多了——在科学上,自己远远不是一个合格的启蒙者,如果自己一不小心说错什么,以自己如今的身份地位,就会让这些研究者甚至是未来的研究者们,走无数的弯路。
所以最终他选择了一个明智的做法——闭嘴。“我应当相信专业人士,我只需鼓励他们继续研究与改良就是了,我的责任,就是把图纸与试验,变成工业。”这才是石越的觉悟。
七天之后,当曾布目瞪口呆的看到一炉流出的数十吨钢水之后,石越知道现在是尽他的责任的时候了。
12
对于曾布碰上什么高兴的事情总要写一两首诗的习惯,石越感到十分的无奈。他实在不想写诗!而且他也觉得曾布写的诗并不怎么好,但是那是曾布的自由,他也没有办法阻止。正如他没有办法阻止曾布要先向中书报告此事一样,石越无可奈何的意识到许多的事情:比如,曾布始终是王安石的信徒;又比如,新的钢铁技术在当时虽然很有用,而且王安石也很重视新技术的发明,但是始终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用不着立即惊动皇帝;再比如,王安石是宰相,向他先报告才是正道。
非常巧的是,同时被任命为同判司农寺,主持新法大部分事务的吕惠卿,也在中书。
听到曾布眉飞色舞的形容新的炼钢技术,王安石喜出望外,一缕胡子高兴得直颤,他的心里,可能正在计算着大宋国库为此要节约多少钱——特别在这个时候,王韶在西北用兵,军器供应对于朝廷的财政支出来说,就是一个大问题。吕惠卿则表情奇怪的望了石越几眼,嘴角动了一下,终于没有说话。
“子宣、子明,这件事的确是很了不起。”王安石称赞道,他有时候也会叫石越的字,比如现在,心情好的时候。
石越心里还是很佩服王安石的眼光的,身居高位者能看出来这件事了不起,已经很不容易了。当下说道:“此事陛下曾垂询下官,圣意亦颇留意于此,只须铁矿跟得上,对大宋而言,就不仅仅是省钱而已。”
在座的自然都知道石越曾经宣称汉代强盛的一个原因就是铁器大行于世,但这个时候也没有人和他讨论这个观点的是非对错。当下冯京便说道:“那快把这个好消息禀告皇上。”
王安石笑道:“不急。明日早朝时再说不迟,到时圣上自有许多事要问起,我们也要先商量商量。”其实要在朝会上郑重其事的说这件事,已是说明王安石很重视这件事情了。
石越却是别有主意,他对冯京使了个眼色,笑道:“丞相所言甚是,明日早朝再说不迟。”
待到众人散了,吕惠卿借故来到石越的厢房,笑道:“子明真是奇才,昔日诸葛孔明能造木牛流马,真是能者无所不能。”
石越一面请吕惠卿坐了,一面笑道:“吉甫兄说笑了,这是子宣的功劳,与我何干。”
吕惠卿哈哈笑道:“子宣亦说是子明的功劳,两位倒真是谦虚得紧。”
石越装着糊涂:“是吗?总之是于国有利,也不用管是谁的功劳了,大家同殿为臣,都是为皇上效忠,为国家尽力,算这么清楚做什么?”
吕惠卿听他这么说,连连点头,笑道:“子明真是高风亮节,我自愧不如。”
虽然在都堂的时候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异样,但是,吕惠卿心里却已直觉的怀疑自己被石越撬了墙角,他回去后立即就叫陈元凤去彻查,结果发现河边治炼研究还在那里试验,根本没有成功。既然找不到证据,那也只好做罢——其实,如果是吕惠卿亲自去看一眼,定然可以看出来问题来,两处的平炉结构,竟是出奇的相似。
13
第二天早朝,在王安石禀报了新技术的发明之后。赵顼不由微微怔了一下,如果是石越或者吕惠卿做出来的,他都不奇怪,但是扯上曾布,那就在意料之外了。待听王安石将新技术的意义说完,赵顼这才想起这些事情原来石越和自己提到过。便笑道:“这件事二卿功劳不小。”
石越和曾布连忙出列,齐声说道:“此陛下之福,非臣等之功。”
赵顼笑了笑,他倒不会当真以为那是自己的功劳,“此事既然有益于国,可推行天下。有司详议曾、石二卿及相关人等之功劳赏赐,再报上来给朕看。”
王安石正要答应,却听石越上前说道:“陛下,凡事推行天下,必有方略,若无方略,虽有良法而不能为其善。臣有《论钢铁利弊札子》,恭请陛下御览。”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