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集英殿风波(6)
第21章 集英殿风波(6)
但是他也能看到,青苗法让国库每年增加收入达数百万贯,这巨大的利益他不能不注意到。他是一国之君,他的理想是重现汉唐的雄风,但是想对外用兵,就要打仗,打仗就要钱,而国库现在连每年的收支都不相抵。他不想做一个增加百姓负担,损害百姓利益的暴君,只有王安石,能给他“不加税而国用足”的许诺。如果青苗法并没有扰民,只是伤害了一些富室的利益,让一些人放不了高利贷了,那么他要是听信谗言而废除了青苗法,岂不是要成为天下后世的笑柄?
“到底朕要怎么做才好呢?”赵顼心里实在没有底,“太皇太后和母后只知道说‘妇人不懂国事,惟愿官家凡事多问韩琦、富弼、司马光等人’,这三个人早被自己贬出朝廷了,而且要听他们的话,自己是什么也不能做,就守着这祖宗的基业,做一个庸庸碌碌的君主,眼睁睁看着国家一天天衰败下去——这是朕无论如何也不能甘心的!”
“官家,石越来了。”李向安打断了沉思中的皇帝。
赵顼霍然抬头,道:“快传他进来。”
14
石越没料到皇帝会突然召见他,亦不知皇帝有何急事。这时悄悄打量赵顼,竟感觉皇帝越发憔悴了。
“石卿,上回在集英殿议青苗法,卿说朝中大臣都是盲人摸象,究竟是揣测之辞,还是实有其事?”赵顼对石越说话,总是显得很平和,可能这也是一种缘份。
“回皇上,臣之所言,即非揣测之辞,亦非实有其事。”石越实事求是的回道,他知道说大话是说不得的,就算骗得了皇帝,将来王安石面前,一样过不了关。
赵顼有几分不解,皱眉问道:“此话怎讲?”
“臣说并非揣测之辞,是因为那个结论是臣依据各种情况推论出来的,并非妄言空谈;臣说并非实有其事,是因为臣终究不是地方官吏,而且于天下各地方之事,所知始终有限,所以也难说是实事。”
赵顼点了点头,又说道:“朕反复思量,也是以为卿言有理。然而王安石忠贞能干,必不欺朕,且青苗法于国颇有利,岁入能增四、五百万贯,有人轻易要废青苗法,难保不是出于偏见,朕终不能因为一些没来由的理由而废除青苗法。”
“皇上说的是,王介甫的确是个忠臣,此事天下皆知。”石越对这一点倒没有异议,实际上皇帝说的也全部在理。
但赵顼依然忧形于色,“然而如卿所说的,若真是盲人摸象,那么究竟有多少个地方百姓受青苗法之扰,又有多少奸滑之吏从中生事侵扰百姓?朕为天子,亦不能不问。唐太宗所谓民为水,君为舟,民意民心,实在不可轻视的。”
“皇上英明,民心即是国本,得罪百姓,就是动摇国本。”
“是啊,百姓不可得罪,民心不可失。然而又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朕能明察千里之外呢?”皇帝似乎在自言自语,似乎又在问石越。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要皇上广开言路,何忧不能明察秋毫之微,万里之远?”
“这亦是所谓知易行难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