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看到王国宝时刻相伴在司马道子身侧,看样子重得会稽王的欢心。有一次王绪从杨安玄身旁经过,恶狠狠地瞧了他一眼,从鼻孔中冷哼一声,拂袖而去。杨安玄心中暗凛,与太原王家结怨已深,南篱门外的暗杀已是不死不休之局。

在脑中回忆了一下王国宝与王绪的下场,心中冷笑,冢中枯骨离死不远矣,不过在两贼灭亡之前要保全好自己。

九月二十八日,平北将军、兖青二州刺史王恭从京口入京临丧,送孝武帝入隆平陵,王恭是孝武帝皇后王法慧之兄。

恰逢杨安玄当值,在前面引这位先皇国舅入西堂祭拜。王恭四旬年纪,面容儒雅,两眼通红,入堂跪拜,以手擂地,号哭出声。

杨安玄心知这位是王国宝的掘墓人,得寻机在他的心中留下印象,借其势抗衡王国宝。

痛哭多时,王恭止住哀声,以手扶地准备站起。

侍立在一旁的杨安玄抢前一步,伸手扶起王恭,轻声语道:“朝局不稳,将军身系时望,当为国保重。”

众目之下,杨安玄只能吐出一句话,然后松开王恭的手,退在一旁。

王恭扫了杨安玄一眼,转身出西堂前往太极殿。

太极殿,天子司马德宗居中而坐,依旧是如同泥雕木塑,木然地看着王恭跪拜行礼。

琅琊王司马德文替兄长道:“王刺史请起,一旁安坐。”

司马道子坐在天子的左下侧,看到王恭目光露出忌惮之色。王恭是孝武帝的亲信,当年为自亲待,时常劝己专掌朝政,结果被王恭告知孝武帝,袁悦之不久被便诛杀了。

如今孝武帝已死,自己初摄政,保持朝庭内外的和平相处犹为重要。司马道子和声道:“王刺史辛苦了,先帝突逝,国事多艰,还望王刺史辅佐新君,共克时艰。”

王恭正颜厉色地道:“这是臣的本份,自不用会稽王交待。大王摄政,重任在身,纵是周公、伊尹亦感吃力,愿大王采纳忠言,远离奸佞小人。”

说这话的时候,王恭的眼光直视着对面的中书令王国宝。

司马曜死后,王国宝转而又谀媚司马道子,司马道子被他迷惑,朝中诸事多与他商议。

孝武帝死得突然,没有立下遗诏,原本受天子重用的王珣、王雅等人没了辅政的实权,只得任由司马道子摆布。

王国宝又恨又惧,面皮轻轻地抽动,一语不发。

司马道子强笑道:“王刺史所言甚是,本王自当效仿周、伊二公,尽心尽力辅佐天子。朝中诸位大臣都是先皇留下的忠贞之士,众人会与本王一道齐心协力辅佐天子,守护宗庙社稷。”

王恭朝宝座上的司马德宗拱手道:“万岁,臣以为尚书左仆射王珣、右仆射谢琰、太子少傅王雅、太常孔安国皆是先皇遗给万岁的栋梁之材,万岁当下旨命这几人为辅政大臣,与会稽王一道参议国事。”

司马德宗木然不语,琅琊王司马德文侍立在身侧,不知如何应答,只得用目光望向司马道子。

司马道子怫然不悦,这个王恭太不知进退,自己以和为贵一再容忍,不料其居然当着众臣的面扫自己的面子,要夺自己手中权柄。

“此事容后再议”,司马道子冷声道:“诸位,便议到这里,散朝吧。”

众人起身施礼,依次步出太极殿。

王恭来到殿门外,仰天长叹道:“榱栋虽新,恐不久便有《黍离》之叹矣!”

一甩衣袖,也不与其他人叙旧,大踏步走下台阶。

经过堂前搭的芦棚时,王恭脚步略缓,望着站立在棚前的杨安玄,问身边的一名官员道:“棚前那个年轻人是谁家子弟,王某怎么不识?”

那人应道:“是东宫侍读杨安玄,就是写《小窗幽句》的弘农杨安玄,他去年才进的京。”

王恭点点头,衣袖飘飘离开了皇城。

东堂,司马道子与王国宝对坐饮茶。

王国宝愤声道:“王爷,那王恭狂妄至极,居然在大殿之上口吐狂言,王爷不可轻饶了他。”

司马道子叹道:“朝庭刚逢大乱,还是以和为贵。王恭虽然言辞严厉,却也是一片为国忠心,孤王希望他能放下成见,与国宝共同辅佐本王。”

王国宝刚要说话,王绪匆匆走进大殿,施礼后道:“王爷,方才王刺史走出大殿,高呼‘榱栋虽新,恐不久便有《黍离》之叹矣’,怕是心存怨望。”

司马道子怒哼一声,“当”的一声将手中杯掷在地上。

王国宝端起茶杯饮了一口,这个王恭一直便是自己的对头,他的弟弟侍中王爽在先皇驾崩时拦住宫中不让自己写遗诏,说起来还是同族,分明是冤家对头。

会稽王气得掷了茶杯,显然对王恭恨之在心,自己寻得机会,定劝说王爷除去此人。

——

ps:注(1):《礼记》,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卿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

(2):司马曜之死的三种可能性。一是史书所记载的被张贵人用被子捂死;二是司马道子父子及王宝国害死;三是确实于睡梦中“魇崩”。笔者认为,当时太后李陵容尚在,她的天子儿子突然死亡怎么可能不去查问,审问天子身边的人,其弟司马道子哪怕做样子也要问上一问,所以史书所记的第一种可能性不大;第二种所论吕思勉教授提出,唯有两子相残太后才可能不加追究,所以存在可能性;笔者倾向于“魇崩”,长期酒色过度,心梗或脑梗发作也是存在可能的。真像已逝,只能依据史书所写作为定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