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李家的,你在这里晃来晃去,什么意思啊?”
“怎么这样没礼貌,没看到我在忙公事吗?”李丹皱眉。“忙公事?你李三郎能忙什么公事?”
“府里来了公文,官军剿匪,要本县出一百二十名夫子随军。县尊要我招募人手并领队前往万年报道。”李丹背着两手从上往下看赵煊:
“本队正看你也不像个能做事的人,还是走远些,莫妨碍了本队正的公务。”
“嘁,说白了不就是出个差役嘛,神气什么?”赵老三和他的人哄笑起来。
“若是平常差役,那的确没什么。”李丹点头:“不过大老爷说了,这次回来要从中择优,录用人手做县里的乡勇。”
“啊?”赵煊没觉得什么,他手底下这些小子们可眼前一亮,这相当于要组建城管大队呀,能拿县里的薪饷,还能让人看得起,这种机会有点诱人。
“呃,李三郎,你现在是只在城北找人,还是南城的也行?”有人忍不住问。
“闭嘴!”赵煊瞪了身后一眼。
“瞧,你们老大拦着,我能找南城的人吗?”
“县大老爷空口白牙,你们还当真呀?”赵煊真想扇这些不长进的家伙。
“将来的事且不说,不过大老爷还答应了一条,在战场上若是有缴获的财物,咱们队里可以自行分配。”
这话一说,对面立即起了阵嗡嗡声。赵煊急了:“你们笨吗?刀枪不长眼,只想搜腰里荷包不想人家手上的家伙啊?”
“赵兄你才是想错了。”李丹笑道:“咱们是辅兵,必然不会上去冲锋陷阵。就算搜腰包,那也是死人活着俘虏身上的。官军多厉害,还能轮得到我们上去砍人么?”
“李三郎说的有道理!”好几个人都叽叽咕咕。
有个叫谢豹子的心急,跳出来说:“李三郎,就你北城能有几条好汉?不如把咱们南城也算上,凑出一百二十人不算难事。”
“就是、就是!”
李丹看看赵煊摇头说:“算了,看你家三哥这副为难的样子,还是算了。这等出远门、卖气力挣钱的活儿我看也就北城莫属。”
“诶,这话就不对了,凭什么你小瞧咱们南城?”谢豹子叫起来。那二十来个人大多数也都跟着嗷嗷叫。
这时候有个叫宋九一的站出来让大伙儿安静,然后说:“我有个建议,赵三哥是贵体,当然没法领着咱们去应这个差。
不过府上有的是人手,就算派个武师带队那也是这么个意思,如三哥亲临一般的,对吧?”众人称是,赵煊心里也是动了动。
这时候他若强拦着不叫去,大伙儿肯定心里不喜,离心离德这个队伍今后就不好带了。
但他若不去,又怕李三郎收买人心,将南城的人都拉到他那边去。如果能有人替自己走这趟当然最好不过!
李丹看他眼珠子乱转,知道他动心,便再添一把柴火:“那好,若三哥也有报效朝廷之心再好不过!不如我们南、北城各出六十人,分成两队。
将来应差结束回到万年,行军司给你我两队哪个评价高,哪队伤亡最少,县上乡勇队的都头就归哪个。如何?”
“好!这是你说的?现在我就去找县尊,把这份差事讨下来,你等着!”赵煊拿定主意要争那乡勇队的都头,这可就是县吏了,和那捕头周天王可以平起平坐的!
这个职位要是安插上赵家的人,那北城不只好乖乖束手,还敢呲牙么?
后来得知,赵煊他爹赵锦堂得知儿子找县尊讨了这么个差事,差点儿把他揍一顿!
不过找都找了他也没法再去县衙反悔,想来想去,最后把赵丞找来告诉他:你去,就是你!赵丞这狗腿子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应下来。
“赵家真的同意了,果然是赵丞那厮带队?”顾大惊讶地问。
“可不,一切都在丹哥儿的掌握之中!”杨乙高兴地说。
“先别高兴太早。”李丹抱着两臂倚靠在城隍庙外墙上,看着满街的乞丐直皱眉:“流民越来越多了,这不是好事。”
“你是想从他们中招募人手?”顾大误会了他的意思。
李丹摇摇头:“这些人大多营养不良,车都推不动,从他们当中只怕挑不出几个能跟着上路的,做后备人员也许能凑合。”他转过头来:
“我有个想法,打算从他们中找些女人会做针线的,让苏四娘(韩安的妻子)寻个地方安排做些针线活,给她们换点吃的。”
“什么样的针线活?”
“我们所有人出去,要穿一样的衣服、用一样的东西,打着一样的旗帜。让每个人一看就知道咱们自己人在哪里,谁是可以依靠的兄弟!
这样出去能抱成团,不是一把沙子。”李丹说完看看他俩:“我去找姨娘化缘求些银钱,人数么,先召三十个人吧,有裁衣的,有缝纫的,有做鞋子的,有制袜子、裹腿绑带的。
一天管两顿饭,临走再发三个胡饼。你俩和四娘商量下这样子成不?然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最好有院子和至少五、六间房可以用。”
“行!”二人答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