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子生意不错,老板叫王炳章,店牌叫“治文号”。后来忙不过来,王炳章就把同门师弟姚树成叫来帮忙应酬生意。姚树成出身贫寒,12岁进城在饭馆做学徒,多年里一直跟牛肉打交道。到了“治文号”后,还是继续做小笼蒸牛肉。

不过当时全城的小笼蒸牛肉都有个毛病,那就是闻着香,吃着不香。

后来王炳章想扩大发展,就把“治文号”顶给了姚树成,另到青石桥街开大馆子。当时姚树成手上只有9个大洋,但他也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便四处找朋友托关系,凑了一百个大洋把生意顶了下来。

也是活该运气,有几位蜀大文法学院的教授是他的熟买主,其中曾任法学院长的吴君毅是位美食家。在得知姚树成苦于没法改良蒸牛肉,便跟他建议用鸡汤煨口蘑香菇,吊出高汤让牛肉吃透,这样可以提鲜增香还嫩气。

王炳章试了一下,果然小笼蒸牛肉就不一样了,大喜之余便不惜多本钱选用好口蘑,用吊子熬出来作为配料,这样一来,他的小笼蒸牛肉不但闻起来香,吃起来也香了。

如此,他的小笼蒸牛肉很快就开始名传四方。

而王炳章在青石桥开大馆子折了本倒了号,一次回来,发现姚树成把“治文号”经营的有声有色,于是就红了眼,借口“治文号”招牌是他的,硬在姚树成面店的斜对面也开了一家面店,同样挂起了“治文号”的招牌。

王炳章在这一地段时间较长,熟人熟事、老买主多,自然生意就日渐日好。而姚树成的生意就渐渐不行了。

好在姚树成喜欢动脑筋,坚信自己加了高汤秘方的蒸牛肉更好,于是又继续研究,用海星、大枣泡酒作料,再加入“太和号”的好酱油,“口同嗜”的上品豆鼓,清溪的椒,龙潭寺的海椒面,在调味上反复琢磨,同时也特别注意香料的用量,不能让它们压了牛肉的香味。

经过一番调整,加上诚信经营,努力提高,姚树成生意又逐渐红火起来。

不过师兄弟之间的竞争也日趋公开化。王炳章又想出了一招,以契约上“只顶铺子、没顶名号”为由,非要师弟另立店招,不许姚树成再用“治文号”的招牌。

这就大大苦了目不识丁的姚树成。一天蹲在店门口焦眉愁眼冥思苦想之际,见到路人和小贩争吵,路人都说小贩做生意缺德。于是灵机一动,把“治文号”仅改一字,变成“治德号”。

为了区别于“治文号”,突出自家特色,姚树成便以“小笼蒸牛肉”为当家品种,只以当天宰杀的新鲜黄牛腰柳肉、腰窝肉及腿子肉为原料,宁可不卖、也不以次充好;在米粉及调味上则按季节时令的变化,增减用量和口味轻重,样样亲自动手。

为了证明自己,姚树成干脆用一只大汽油桶打造成炉灶支在店门口,摆上一口大锅,设计出一种直径约10厘米、高5厘米的竹制小蒸笼蒸制牛肉,现场制作当众表演,以示坦荡。

结果这一招带来了神奇的效果。

小竹笼立在蒸锅上,一如塔林,十分壮观,热气腾腾,小蒸笼一翻动起来,那蒸腾飘逸地热气,香美浓郁的气味,更让人胃肠蠕动垂涎欲滴,更成为成都的一道生动的市井风情。

蒸熟后的牛肉再撒辣椒面、椒面和香菜,虽然一笼分量不多、却是色泽金黄油亮、浓香妙味扑鼻,吃到嘴里麻辣咸甜、滋味丰厚、柔嫩软和、入口化渣,口感异常美妙。

于是,每日中午时分,前来品尝的食客纷至沓来,携碗带盆买回家吃的亦是络绎不绝,店内店外人声鼎沸。

治德号小笼蒸牛肉的名声不胫而走,很快传遍cd市区。(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