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二百八十五章力挺
第286章 二百八十五章力挺
三杨和张辅对视一眼,一同叹气,他们四个是真的喜欢明朝这种环境。
五代领导人,平稳交接,就靖难的时候出了点问题,其他的时候都很平稳,没有流血也没有流汗, 让他们看到了大治天下的期望。
这种环境下,大家一起努力就可以了。
但是这种环境,对没有能力的人,或者跟不上时代的人,就相当不友好了。
张辅拱拱手,率先离开,他还有好多事要做。
张氏给的教材他得先带着老将们去学习。
学习完这些之后, 他们还要给勋贵和军方后人普及教育,普及教育后就要军校正式开学了。
而且看张氏的意思,军方中还得自己培养一批科研人才。
看着教材上面对武器的介绍和发展方向,他就领悟到了这种思想。
如果编写教材的李靖知道他把前言理解出这种意思,肯定大嘴巴子抽他。
老子就是在武器篇前言随手写了一下。
毕竟老夫是将军,对后勤提一点要求怎么了。
结果你个傻子竟然理解成让你们自己去搞科研,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张氏这里是用张辅组建军校,另外一边就好多了。
………
姚广孝把组建军校的想法和朱棣讲了。
朱棣再次把我两个儿子,一群武将都召唤到一起。
坐镇在武将中有两个熟悉的身影,盛庸和平安。
大家看着站在朱棣旁边的姚广孝,心情复杂。
这个该死的和尚,又是他在搞事。
“朕想组建军校,从小培养军事子弟。”
朱棣开口就是王炸,勋贵们都被吓了一跳。
“你们自己思考一下,到底能不能行。”
朱棣瞪着他们,尤其是平安和盛庸,这两人最难搞,
“可以, 陛下的这个想法非常不错。”
“这是目前能最快解决勋贵学识问题的办法。”
平安平静的开口。
平安是朱元璋的义子之一, 但是是最后最小的那一批。
朱元璋的义子们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的身份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假儿子也是儿子嘛。
朱元璋这人对知识对教育的追求是一种执念。
故而即使在乱世中,朱元璋也给这群义子们普及教育,期望他们成才,最好都是文武双全才好。
这也是朱元璋起家的另外一股势力。
这批义子中最出色最有名的两个就是沐英和平安。
沐英是最早的,镇守云南的沐家就是他创立的。
其余的义子都纷纷进入军队之中,把持着一个又一个官位,军队从上到下,都有朱元璋义子的身影。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朱元璋义子们愿意替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原因。
朱元璋给了他们活下去的资本,给了他们知识。
平安是朱元璋的义子,在那个时代学习过文化知识,所以在听到朱棣讲要组建军校,第一个同意。
扫视一眼周围的人,平安冷哼一声,除了盛庸,其他人都不被他放在眼里,同等兵力下,除了死去的张玉和朱高煦值得看一眼,其他的都是弟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