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拈须斟酌道,“侯爷是知晓的吧?”

林啸眉头一紧,点了点头:“了解一些。”

“在下的好友归庄,在昆山和嘉定一带拉起了一支义军,以侯爷之能,想必也已知情?”

林啸心头一跳。

关于苏南的局势,刘旭磊等人早已汇报过,他当然知道。

虽然清军盘踞江南数年之久,但事实上,这一带的抗清义军此起彼伏,从未完全剿灭,他们人数不等,少则百余多至上千,时而分散时而聚拢,或呼啸于山林,或隐匿于湖荡。

自杭州之战后,洪承畴被迫放弃江南,清军主力快速败退过江,太湖周边府县便成了权力真空,只几日,各地义军便纷纷进城,就连舟山外海的鲁王也挥军北上迅速占据了南京城,虽号称光复,其实只是占了讨虏军的便宜。

只不过,这些义军鱼龙混杂,成分相当复杂,且大多打着鲁王的大旗,听从其号令,虽然还不至于明目张胆地与讨虏军为敌,但小摩擦却一直没断过。

这位名唤归庄的,明面上是个出家人,私下却一直坚持游击抗清,手下掌握一支上千人的义军队伍,目前驻扎在昆山及嘉定县城,常熟一带也有其势力。

刘旭磊兵力有限,正为此事烦心——同在抗清大旗下打又不能打,收编也好,解散也罢,几番接触都谈得不太顺利,短时间内属实很难处理……

“确实有所耳闻,”

林啸点点头,不动声色,“在我军进驻前,他们已经把县城占了,不过眼下,听说双方各安本分,还能和平相处。”

听林啸这么一说,顾炎武略一沉吟,从怀中掏出数封信函:“侯爷,您先看看这个。”

这几封信都不长,林啸很快就看完了。

第一封是公函,由南京小朝廷的兵部签发,大意为桂王兵临城下,征调苏州、常州各府县义军前往协防。

第二封,是南京方面大学士张肯堂派专人送来的私信,言及南京局势吃紧,请归庄设法抽调嘉定、昆山义军迅速前往南京助阵。

第三封,是归庄给顾炎武的私信,信中意思有两点:

其一,鲁王与桂王两军对垒于南京,全然不顾身后清军重兵之威胁,如此格局手下众人大多不以为然,不太愿意蹚这路浑水。

其二,目前讨虏军全盘接手了苏松各县城防,并有意收编义军一部,其余降为民兵,义军方面对此意见不一。

讨虏军纪律严明不假,且兵锋强盛一力北伐,但其毕竟也奉桂王号令,众人顾虑不少,究竟如何为妥,请顾炎武给个明确意见……

“眼下南京的局势,侯爷怎么看?”

见林啸看过信后默然不语,顾炎武只得主动出击,试探起来。

“扬州,是个好地方啊,”

林啸沉吟良久,一开口却答非所问,“这里不但富庶,还是南京的屏障……”

“是,”

顾炎武有点摸不着头脑,只得随声附和,“欲守南京,必守两淮。”

“六年前,史阁部督师江北,四下奔走,苦心经营数月之久,”

林啸面沉似水,缓缓说道,“然而,鞑子兵围扬州,只二日便攻陷屠城,先生以为,史阁部败在何处?”

“这个……”

林啸云里雾里,顾炎武有点迷糊——这是要考我?

不过,他略作沉吟,答得中规中矩:“史阁部忠义之士,然权臣掣肘于内,悍将跋扈于外……”

“先生说得对,也不对,”

林啸嘴角一牵,“那些跋扈于外的,可不是什么悍将。”

“呃……”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