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义军“夔东十三家”死灰复燃,闽浙沿海地区频频爆发起义,而南下夹攻南宁的两路大军,不仅全军覆没,就连定南王孔有德都兵败身亡。

面对全国出现的新一波抗清高潮,顺治会同满汉大臣们,经过反复筹商,最终决定,依然采取抚重于剿的怀柔之策。

为此,顺治决定,进一步重用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洪承畴。

于是,命他立即赶赴南京,统率南方所有兵马,令其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使他从一个并无实权的内院参政,一跃而为封疆大吏。

同时,顺治饬令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户部更不得稽迟。

虽然洪承畴是多尔衮生前的红人,但顺治为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大度,临行前亲自设宴饯行,还恩赐其宝马和宝刀。

顺治如此加恩,也是没有办法。

自己刚刚亲政,时局却如此急迫,江南数省民情复杂,局势难料。

虽说满蒙铁骑中猛将如云,但之前的经验告诉他,只有汉军,才能搞定遥远的南方。

他审视朝臣,众多汉臣中,能把这一大堆破事处理妥帖的,也只有这位了。

在他眼里,时年五十九岁的洪承畴,老谋深算,思虑缜密,无论领军还是理政,都是一位能臣。

对他此番力挽狂澜,顺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但要他彻底扑灭各路反抗势力,还要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洪承畴接旨后,只得星夜启程,眼看已到年关,仍不得不匆匆赶路。

对于顺治的分外恩宠,他却不仅没有一丝兴奋自得之意,反而平添一份如临深渊的悲哀……

此时,真正的满洲八旗兵,其实只有十多万,而且几乎都在长江以北,洪承畴能直接指挥的,除了部分汉八旗,主要是三十来万降清队伍——绿营兵。

对于这些部队的底细,曾经身居大明要职的洪承畴,是再清楚不过了。

这帮怂人,正因为贪生怕死,贪图享乐,才走上卖主求荣之路。

打顺风仗的时候,他们比主子更卖力,欺凌起百姓来,也更凶残,但是,一旦遇到强有力的抵抗,他们就是一群绵羊,溃逃起来,比一阵风都快。

而所有的情报,都告诉他,最近,南明残余势力中,出现了一支神勇异常的队伍,无论是悍勇的孔有德,还是狡诈的尚可喜,都惨败于这支部队。

据说,这支队伍里,拥有比佛郎机人还先进得多的火器。

然而,既然已经背叛了旧主,铁了心做了清廷的奴才,洪承畴还是很有一个优秀奴才的觉悟的。

他知道,其它地方的起义队伍,都难成气候,之前采取的剿抚并重的策略,是有效的。

真正的心腹大患,正是这支神秘的新生力量。

虽然还没有真正揭开这支队伍的神秘面纱,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要想战胜这样一支力量,仅仅采用老一套的军事策略,恐怕是不行了。

他觉得,到了必须使出独门暗器的时候了。

于是,一方面,他奏请顺治加派满骑过江,并提前请出悍将吴三桂,作为主战先锋。

另一方面,他此行还暗中带了一个神秘人物,这个人,便是他的秘密武器。

正是这个神秘人物的手下,在他尚未到任的时候,便已送来了第一份情报。

这份情报表明,那支来历不明的无敌之师,目前全部分布在东路,大有进军广东之势。

而他们打造火器的原料,却几乎全被盘踞云贵的孙可望控制在手里,据说,双方还由此生隙,水火难容……

这可是个好消息。

一路上,洪承畴一直盘算着兵力部署和破敌之策。

反复权衡之后,他觉得,在军事上,无论是全面进攻,还是全面防守,都不是最佳策略。

欲以三十余万人全面进攻五个省,无论兵力还是物资,都是不够的。

而消极的防守,对自己寄予厚望的朝廷,是断不会容忍的。

那么,究竟该怎么办呢?

(ps:近日有个别在章节后答题的书友询问何处领奖,在此特作说明,本书读者讨论一群群号为674057428,每章两题全部答对前十名者方能得奖,请得奖的书友加群向群管理员咨询,奖励微薄,权当一乐。)

提问:1、这一段时期,西方国家在开创大航海时代后,哪个国家正迅速崛起,成为新的海上霸主?a、英国;b、荷兰;c、西班牙。

2、林啸被暗器偷袭,一共中了几支袖箭?a、一支;b、两支;c、三支。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