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动机关,书架后的一扇暗门开启。
里面正是太乙教历代天目的遗体。
这些遗体全部经过特殊的处理,表面上看去,象活人一般,栩栩如生。
“终于见到你了,李雪衣大人。”梁天机虽然痛恨太乙教的邪恶和残忍,但当面见到了传说中的太乙教创教大首领,他还是禁不住肃然起敬。
眼前的李雪衣,端端正正地坐着。身穿一套蓝色镶金蟒、并配有锦绣牡丹团的锦衣卫飞鱼服,头戴金翅麒麟圆形钹笠帽。两只手握着一把长长的绣春刀,绣春刀的刀头又顶在地面上。他的脸略显方正,两只眼如卧蚕一般修长,再配上一双星目。整个人看上去,不怒自威、威风凛凛。
梁天机的视线从李雪衣的身上离开,作为一个风水以及环境勘验的专家,他又仔细地打量起眼前这座墓室。
此处端得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不但干湿适宜,而且通风透气,温度宜人。环视整座墓穴,甚至连霉斑和灰尘都没有。简直就是风水术中的极品墓穴。再加上后人对这些逝去的大首领做了一些尸身上的处理,所以他们看上去才栩栩如生,而身上的穿戴以及墓穴中其他的纱帐帷幔和纸张、木饰之类,在几百年的时光中也是保存的相当完好。
当然,梁天机不能只看热闹和表面,他还要认真、仔细、小心地查看这墓穴中是否存在机关、暗器之类的潜在威胁。
但旋即,他又释然了。以眼前这座墓穴的极佳风水来看,这座墓穴被人为地设计和安放暗器、陷阱等机关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太乙教这样做了,那这间墓穴浑然天成的风水格局就会被破坏。那样,太乙教历代天目的尸身就会腐烂和坏掉,这里面的一切物品也就会腐朽。
此刻,梁天机放心地在墓室中来回走动。因为他想看看这里是否有什么碑文、石刻的记载,可供窥探太乙教的秘密。
风震年轻时,曾因机缘巧合而误打误撞地进到这间绝密的墓室,只是他那时心里实在过于害怕而急匆匆地退了出去。这便导致,他对太乙教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历史使命,仅能知道个大概,而未知其详。
现在,既然梁天机已经深入太乙教的重畿之地,他无论如何都想搞清楚太乙教背后的秘密。
在经过一番细致地勘验后,梁天机真的在墓穴的暗角处发现了一块石刻,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大明东宫都指挥使司,锦衣卫千户,李雪衣,训曰:鄱阳湖大战,余全家上下一十五口尽丧于陈氏乱兵,惟余以幼龄而得逃生天,蒙中山候汤和相怜,养于府内。及至九岁,入亲军都尉府,秘习功法战阵及勤王护驾之法,后,入于锦衣卫都指挥使司,专司密查、缉捕之事。洪武二十八年,奉吾皇之命,携五瑕珠及诚意伯太乙真经潜入此境,并创太乙圣教,以备不测。后”
看到此处,后面的字迹突然模糊了起来,像是被人磨掉了一样。
梁天机正看得起劲呢,这太乙教的秘密眼看就要真相大白了,谁知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却突然没了下文,这让他此刻的感觉如同吞了苍蝇一般的难受。心道:“为什么后半部分会被销毁,难道此中还另有秘密?”
“师父曾说过,这个邪教其实是在守护三个秘密,第一个秘密是一本可以经天验道的预测奇书。第二个秘密是一窟富可敌国的重宝奇珍。而第三秘密则未知其详。”梁天机回忆着风震曾经说过的话。
“现在看来,这第一个秘密就是石刻中提到的‘诚意伯太乙真经’,既然此书被冠以‘诚意伯’的名号,那自然是刘伯温写的书。再结合这个邪教的真实名称叫‘太乙教’,那就说明这本书与‘太乙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太乙式’原本由唐代天官星占家王希明创制,的确是一部可以预测朝代更替的奇书。那么‘诚意伯太乙真经’当是刘伯温在王希明的基础上写成的书。想必这本书能更加准确地预言朝代的更替喽?”梁天机分析道。
“只是,李雪衣为何要奉洪武皇帝朱元璋之命把这本书当宝贝一样地藏在此地呢?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梁天机想不明白。
“那么,洪武皇帝为何又要在此处藏匿大量的重宝奇珍呢?难道,这是他自己的‘私房钱’不成?可是,话又说回来,他身为开国皇帝,总是心系穷苦百姓,对于贪官痛恨至极,怎么他反倒私藏了这么多珠宝呢?”对于第二个问题,梁天机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还有就是五瑕珠了。关于这一点,风震讲得很明白,这颗珠子是用来找到上面两个秘密的关键线索。所以,关于五瑕珠,梁天机并没有多想。反正他已知道,五瑕珠就在汪敬贤的手上。
梁天机此刻,最关心的是第三个秘密。那第三个秘密是不是石刻中已经被磨掉的部分呢?
好不容易进来一趟,梁天机当然不想放弃。于是,他掏出了峨眉刺,用刺尖循着被磨掉字体的残余痕迹缓慢地滑动,一边滑动,一边闭着眼睛,用自己的心随着那峨眉刺移动的轨迹,慢慢地勾勒出那些已被磨掉的字体。
渐渐地,他的心里又零零星星地蹦出“靖”“又”、“聿”“文”、“复”“立”、“珍”
“玉”等字眼。
梁天机闭着眼睛,任凭自己的思绪在当下已知的线索中飞快的穿梭,突然,他的眼睛睁开,他黑色的星目立即爆射出闪闪的精光。此刻,他的头脑中仿佛已经勾勒出了第三个秘密的轮廓。
“这第三个秘密,莫不是与建文皇帝朱允炆有关?”他在心中大胆地进行设想。
要知道,在朱元璋过世后,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役,从北京攻入南京,赶走了朱元璋的孙子,也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从此开辟了永乐盛世。而建文皇帝朱允炆则象人间蒸发了一样,永远地消失,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悬案。几百年来,关于朱允炆的去向,有各种各样的传说,但也都拿不出真凭实据。
“前文,李雪衣说他奉洪武皇帝之命携带五瑕珠和诚意伯太乙真经来到此处创立太乙教,以备不测云云。现在已知,五瑕珠可能是找到宝藏的线索,而诚意伯太乙真经则可能是刘伯温利用太乙式推演明朝的气数和皇位更迭的情况。这是不是说,当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得知刘伯温推演的结果后,未雨绸缪,将一批很值钱的珠宝藏在这苗疆,以备后世在出现不测之事时,避居此地呢?”梁天机的内心在飞快地算计着。
“并且,在那些被磨掉的残字中,‘靖’就是‘靖难’的‘靖’。‘又’是‘难’字的‘部首’。‘聿’则是‘建’的残留。‘文’难道不是‘建文’的‘文’?‘复’与‘立’可以组成‘复立’.这可就不是“靖难”、“建文”、“复立”么?”不用再迟疑了,梁天机几乎要在心中欢呼了起来。
“若这第三个秘密,指的是建文皇帝曾经藏在此处。那太乙教背后的整个秘密则是:李雪衣是老朱亲自挑选出来,秘密保护太子朱标或皇太孙朱允炆的,老朱可能与刘伯温事先预见燕王朱棣会谋反,所以在此处藏匿大量珠宝,并将藏匿的地点放在五瑕珠中,交给了李雪衣保管。后来,燕王果然谋反,李雪衣一定是携带五瑕珠和刘伯温的太乙真经,一路保护败走南京的朱允炆避居此地。而为了掩人耳目,李雪衣创立了太乙教,对外则以尸蛊邪教的面目示人。”梁天机的推断,简直再合理不过了。
“只是,为何建文皇帝避居此地的内容会被磨掉呢?”梁天机却再也想不出原因了。毕竟这已经是几百年前的事,个中原委,实已不可考。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