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与抖音相关的研究成果开始大量出现。

所以,许沐在这个时间点,做短视频相关的研究,虽然问题不新,但是绝对能发。

庞文江看了看许沐:“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別的原因吗?”

许沐很诚恳地说道:“因为我是个相关从业人员,估计可能比较好拿到数据。”

庞文江没有片刻犹豫:“那就做!”

没有人可以怀疑“我能拿到数据”这句话对一个科研人员的杀伤力。

再者说了,就算许沐做不成,他拿来数据之后咱也能用啊!

咋滴他还能要回去。

“这样,咱们的计划变一下。”庞文江站起身来。

“研一的你们两个,继续做自己的工作,刘俊负责跟著学习。』

“许沐,你带上大师兄,你们俩做你这个题目,试一试!”

许沐举手说道:“老师,能不能让刘俊也帮我,我们一起。”

他记得刘俊说也想写论文的。

庞文江想了想:“好,刘俊就先帮你,后面要是有什么想法,也可以自己写。”

刘俊顿时喜笑顏开。

於是,事情就这么安排好了。

监视器后面,姚方国等人看著刚才这一段视频。

有点懵。

“怎么成了他俩写论文了?”

“许沐还自己搞了个论文题目?”

“事情的发展有点诡异哦。”

但是没用了。

那边,庞文江已经让许沐去办公室外打电话了。

许沐拨通了谢琛的电话:“琛哥,有事情需要你帮忙。”

他记得启明和云海是有合作的,这在外界也已经不是秘密。

而且启明好像就是负责云海的营销工作。

这样的话,用户画像什么的数据,启明这边肯定都有。

谢琛没想到自己大白天还能接到许沐的电话:“没有在录节目吗?”

许沐:“就是在做节目,你能不能帮我要到云海平台的用户数据。”

谢琛:“???”

他怀疑自己听错了:“要这玩意干啥?”

许沐:“我们科研组写论文要用,主要是用户的id、ip所在地、粉丝量这些数据吧··-·能要的全要上唄。”"

其实这些数据呢,属於大家只要搜索就能在up主主页搜到的,所以一般不被称为敏感数据或者隱私数据。

谢琛听不懂,但是他听说要做研究。

那必须支持。

估计是许沐在课题组打人际关係呢。

琛哥最重视人际关係,这个必须帮。

“你等我联繫一下李总。”

当李小斐听到这个消息后,她也是懵的:“他们这节目都开始做研究了吗?”

但毕竟是孩子上学的事,她不敢耽误。

当即她就又联繫了林幼清。

林幼清:“???”

“要研究云海短视频平台?”

那岂不是在给我们做gg。

好宝呀,你可真是个福星。

“我来解决。”

当林幼清的电话打到云海短视频老板方总那里的时候,方总都懵了:“贵公司的宣传方式这么另闢蹊径吗?”

“都联繫上科研组了?”

“谁啊,这么大本事?”

林幼清表情上带著骄傲:“是许沐。”

方总一想,第一个入驻云海短视频的明星是许沐,现在许沐又联繫上科研组用云海做研究了?

“我不得不考虑,要不要把他聘为云海短视频的宣传大使。”

林幼清笑道:“好好好,回头我问问他的意见。”

半个小时后,许沐接到了李小斐的电话:“云海短视频的数据够不够?

云站的用户数据我也给你加上!”

许沐:“要!”

李小斐:“具体要求发来。"

赵书勇在一旁:“云站粉丝量5万以上的博主、云海短视频粉丝量1万以上的博主,这些人的数据都要。”

许沐转述了一下。

李小斐:“好嘞。”

又半个小时后,许沐收到了一个大大的压缩包。

打开之后。

云站up主的id、ip位址、粉丝量、发布视频数量、直播次数、视频点讚量、收藏量等数据,给的满满当当。

庞文江是万万没想到啊。

要数据居然可以这么快。

他心情甚好,不由得起了个高调:“產学研,这就是產学研一条线啊,

许沐同学,我们这是很好的合作方式嘛!”

“许沐同学,接下来你的任务就是大量地看论文,学习学术性表达的语言,顺便做文献综述。”

“数据处理这一块,跟你大师兄学。”

许沐表情兴奋:“好的好的。"

其实呢,做空间分布研究,主要用到一个软体工具,叫arcgis,而这玩意的全称是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翻译过来叫地理信息系统。

这就是许沐上辈子玩的东西。

他可太熟悉了。

只不过这边的软体肯定和地球上有细微的差別,许沐要不断地熟悉。

而所谓的空间分布,最基础的就是出一张地图,表明了哪些地方有多少up主。

再进阶就是做空间相关分析之类的,

於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就看到许沐像是赵书勇的跟屁虫一样,

不停地学著如何作图,如何做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用arcgis作图並不需要你全部精通这个软体,你只需要明白按哪几个按钮就可以了。

即使是普通人有人指导,也能在一天之內学会作图。

所以许沐的行为,並不违和。

他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做文献综述,也就是把已有的相关的文献进行一个总结。

这玩意最有说法,你要说明白已有的研究有哪些不足,然后再说清楚本文的研究能否弥补这些不足。

要不然,就叫无效文献综述。

比如:“已有的文化產业空间分布研究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已有研究並未关注到短视频创作者这一群体,因此,本文...”

但好在,许沐这篇文章的领域相关研究不多,所以综述也好做,

从这一天开始,许沐和刘俊的镜头开始无趣起来。

因为他们教研组就是严格地开会,討论论文、读论文、写论文。

在许沐和刘俊进组第五天,也就是节目开拍第十二天的时候,许沐的论文题目被庞文江做了修改:我国“短”视频生產主体的城市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而引言,也已经在几次会议之后,由许沐写出来一部分。

“隨著社会经济的发展,以网际网路、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位技术点燃了民眾的精神文化消费热情,兼有及时性、碎片化和社交性等特点的短视频產业,成为了我国数字经济时代的主力军。

“短视频產业不但拉动展览、旅游、动漫、音乐等其他创意產业的协同发展,还渗透到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对製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產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为推动中国城市数字创意產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数实融合”和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鑑。”

看著许沐写出来的东西,庞文江偷偷地出办公室给姚方国打了个电话:

“这个许沐悟性极高,悟性极高啊!

m2

这一天,旅游管理专业也有两个嘉宾攒够了十个学分,进入了旅游管理教研室。

但他们和许沐两人的表现就大不相同了。

他们那边乐子很多。

而许沐这边,就跟真正的科研组没什么区別。

因为从许沐写出来那段引言之后,大家已经不拿他当明星看了。

什么明星,这是我未来可期的小师弟!!!

当即庞文江就下令:“大家全力支持,我们儘快把论文搞出来。”

要是能让许沐他们在自己的教研组搞出来一篇论文。

你就想吧,我这教研组得多出名?

那比啥都有节目效果。

有过科研经歷的人都知道,“举全组之力”是一句分量多重的话。

而这又是在摄像机下,所以大家都很拼命。

几乎是连轴转。

上午许沐写完一段话,下午庞文江就在修改了。

这期间许沐跟著赵书勇做数据,一边的刘俊跟著研一的两个学生学作图所以,当20天以后,硬生生地让许沐他们搞出来一篇论文的初稿。

二十天!

数据充足、工作人员足够,旁边还有大牛指导。

慢了点。

不过好在这篇文章说是初稿,但其实经过庞文江的修改,那跟成品有什么差別?

此时距离节目完成拍摄还有两天的时间。

庞文江看著手里的初稿,很欣慰。

“这篇文章,顶刊是不太可能了,但是核心期刊我们还是可以冲一衝的。”

“投稿。”

最终他选择了一个叫《地理发展》的期刊,他说这个审稿快。

这个期刊里的一些论文从审核到录用只用了一个月不到。

《地理发展》属於这个世界华夏地理学第二梯队的期刊。

另外,这边的论文在送审的时候是全匿名的。

作者名称、单位都是被隱去的。

但是投稿的时候要在后台填上。

於是许沐等人就按照赵书勇的指导註册帐號,而许沐的单位,写得是启明娱乐。

一个小时后。

许沐的邮箱收到了一条信息。

尊敬的许沐;赵书勇;庞文江;刘俊;高霆;苗騏:

我刊已收到您的来稿《我国“短”视频生產主体的城市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请等待编辑部的进一步通知·

许沐看著收到的邮件,长嘆了一口气。

爽啊。

这篇文章,许沐是一作,赵书勇二作,而庞文江是三作兼通讯作者。

刘俊更是兴奋的手舞足蹈。

他想不出题目来,但是完全深度参与了一篇论文的写作,那也是很爽的。

不过更爽的来了。

两天后,他们收到了《地理发展》编辑部的邮件。

“您的文章已通过编辑部初步审核,即將送往外审专家处,审稿周期为两周,请耐心等待”

编辑部初审,在学术界叫桌面审核,

也就是说编辑部审过一遍,发现文字、数据、选题没有明显问题。

“好好好。”

监视器后面的姚方国已经不知道要说啥了。

节目的拍摄马上就要结束。

一共就產生了5位拿够十个学分的嘉宾。

其中地理学、旅游管理各两位,歷史学一位。

在其他三个人闹出了不少乐子的同时,许沐他们居然搞出了一篇论文。

“咱们节目的走向太诡异了。”

这一天,许沐收到了谢琛的消息。

“这么多天了,怎么也不咋发信息了?在忙啥?”

“节目快录完了吧?我去接你。”

许沐没说话,他直接把论文通过初审的邮件截图给谢琛发了过去。

琛哥正在公司呢,看著手机上的截图,愣了半天。

他没看懂。

正好李小斐从他身边经过,谢琛拿著手机问李小斐:“李总,你看这是个啥?许沐发给我的。”

李总刚上完洗手间,简单扫了一眼。

然后又猛地看了两眼。

“论——文?”

“许沐还是第一作者?”

她瞪大了眼睛,又仔细看了看。

然后人傻了。

沐子哥,你特么给我干哪来了这是?

这他妈还是娱乐圈吗?

咋地,你要出圈啊?

ps:本章核心参考文献:江巧暄,文娉.中国短视频生產主体的城市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一一基於抖音平台[j].地理研究,2024,

43(04) :931-948

需要说明的是,本章中许沐的处境能写出来那篇论文的合理性非常高,

这甚至不能叫开掛,地球上这篇文章是24年发布在《地理研究》上的,而《地理研究》是国內地理学的三大顶级期刊之一。

再补充一下(这是后加的,ps內的文字都是不收费的啊)正常来说,文中这篇文章的周期大概在两三个月,找数据清洗数据0.5~1个月,文献综述波动较大,数据处理与作图兼文字描述1个月,另外和导师多次沟通修改可能需要1个月,这些项目互相重叠,大概3个月。但是主角这里数据直接从公司拿的,用了1个小时,文献方面相关研究又少,数据方面旁边跟著个心无旁驁的大师兄,文字方面旁边有个资深的老教授,所以时间上大大缩短了,

主要是旁边有个老教授,真的省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